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宫洋画·手稿历史·吃饭养儿

(2018-07-23 08:45:50)
标签:

文化

历史

文学

读书

随笔

分类: 随笔杂谈
清宫洋画·手稿历史·吃饭养儿
清宫洋画家郎世宁八骏图  (图源网络)


清宫洋画·手稿历史·吃饭养儿
——随读随记之二


清宫洋画家

       清宫里居然养了一个洋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没当成传教士,却进了皇宫绘画。他“中西合璧”的作品近200幅,还参与了圆明园内欧式建筑设计。上网看了他的画,确实别具一格,融合了中西画法的特长。
       特别感到惊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非常重用他,可见当时的皇帝还是能容许西学的。尤其是康熙帝,对西学热情颇高。一些士大夫上行下效,使得当时的西学东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洋画家入驻清皇宫就是一例。



手稿里有历史

       有一家报社搬家,指挥员不断叮嘱保护手稿。此话如今听来新鲜,也很感慨。今天写稿,多用电子稿,哪里见手稿?看过去名家手稿,各具韵味,极具鉴赏价值。
       手稿是作者亲笔手书的文稿,是最具个性化的书写和创作。一份名家手稿,包含了作者思考、创作、书写、修改等由心到手的劳作过程。正是这种可以看到整个过程轨迹的“手工制作”,才是研究者、收藏者最看重的。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受作者的书写习惯和思维方式,还可以欣赏作者的书写个性和书法技艺,而这是“机器生产”所不能的。
       现如今据说作家群中只有像贾平凹、莫言等少数人是不用电脑写作的,青年作家中已无人愿意“手工劳动”了。所以明白人惊呼“丢了手稿,那里寻历史?”

清宫洋画·手稿历史·吃饭养儿
(左图)茅盾先生的《夕阳》(即《子夜》手稿) 
(右图)傅雷先生的译著手稿《都尔的本堂神甫》


吃饭养儿子

       王春瑜先生《忆周予同先生》记载,周先生在课堂上讲:“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什么?我看是吃饭、养儿子。”闻者大笑。周先生说:“我不是随便说的。中国儒家最讲究‘民以食为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点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确实成了中华民族的特点。”
       吃饭,保存生命;养儿,延续生命。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意识。周予同先生到底是大家,观察历史和民族性一语破的。 


羊羔体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湖北官员诗人在网络上成为话题人物。他的诗被网友们批为“羊羔体”。同时,这些年来,前几届鲁奖诗歌奖,评出了一些被网民讥为“梨花体”和“羊羔体”等的“不入流”诗歌,网民们惊呼这是诗歌的堕落。
       我认为,谁获奖其实并不重要,怎样的诗获奖却是重要的。中国新诗已有九十年历史,至今处于彷徨求索之中。新诗体式从语言到技巧的不确定,使得中国汉语诗无法获得公认成功的作品,以致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鸾凤伏窜,鸱枭翱翔”矣。


 不屑为诗
 
       明成化、弘治年间确立八股应试,于是冷淡了诗文。
       李东阳说其丈人岳正:“蒙翁才甚高,为文章俯视一世,独不屑为诗。云:‘做诗既要平仄,又要对偶,安得许多工夫?’”不屑为诗之故,乃“以经济自许,天下亦以此望之。”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尤其是唐玄宗把诗歌的创作能力考核加入到科举制度的考核中去,激发了广大士人作诗的热情。看来,明代以后文人不肯为诗文,跟帝王对文人的态度有关,也跟现实利益有关。由此,诗文衰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