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夫妻观灯》剧照
(图源网络)
戏曲舞台上元宵灯节风俗寻迹
元宵灯节的风俗描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古代小说中都不胜枚举。其实,在我国民间戏曲中有大量的剧目和唱段,相对文学作品更形象更详尽地记录了传统元宵灯节的场景和细节。戏曲舞台传统戏曲中关于元宵灯节的剧目和唱段,取材于古代小说、民间传说和各地风俗,因为载歌载舞,形象生动,富有视觉听觉,易于在民间流传,所以更加具有欣赏价值和史料价值。
据笔者有限的了解,各地戏曲中歌唱元宵灯节的剧目,有粤东和闽南民间广为流传的戏曲《陈三娘》(又名《荔镜记》),梅兰芳演过的京剧《春灯谜》,还有粤剧《鲤鱼精·元宵观灯》、黄梅戏和商洛花鼓的《夫妻观灯》、河洛大鼓《李二姐观灯》、凤阳花鼓戏《观灯》、越剧《追鱼》等。其中胶东茂腔《赵芙蓉观灯》和沪剧《徐阿增出灯》,对元宵观灯的场面描述最为详尽生动。
胶东茂腔是山东胶东一带的地方戏曲。《赵芙蓉观灯》中主人公赵芙蓉在《观灯》一折中有一大段唱,堪称地方戏经典。从唱段中可以想象出当年元宵灯会的盛况:“上有灯灯万盏,下有灯万盏灯。”唱词中报出了千姿百态的灯名,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足见当年彩灯的花样繁多,制作精良。如画有瓦岗寨、梁祝灯传奇故事的东西南北灯,如以海螺、蛤蜊等海洋动物为造型的彩灯、如以山鸡、猴子等动物为造型的彩灯、如以凤凰、鹞子等鸟类为造型的彩灯。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徐阿增出灯》是沪剧传统剧目。《出灯》说唱的彩灯种类与《赵芙蓉观灯》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沪剧表现的江浙一带元宵节观灯的形式是“出灯”,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巡街表演。《出灯》唱出了当时当地元宵花灯巡街的盛况,比较完整地讲述了“出灯”的顺序规矩和彩灯品种,依次为头排灯、二排灯、金锣灯、牌名灯、象棋灯、古戏灯、十字灯、花名生肖戏名灯、花篮灯、蔬菜瓜果灯、河鲜鱼类灯,约有近三百多盏灯。
如头排灯,写有制灯人姓氏,说明当地制灯工匠的地位名望和制作的规模化程度。如金锣灯,则模仿古时官员巡街,包括肃静回避灯、清道旗灯、飞虎旗灯等。古戏灯则更为热闹:一枝梅大闹宁王府、二狼关炮打韩夫人、三锤击走裴元庆、四平山大战老杨林、伍云召起反南阳地、陆地行舟隋炀帝、七擒孟获诸葛亮、八锤大闹朱仙镇、九进中原金兀术、十打嘉兴柳如春。花名生肖灯颇具匠心,如三月桃花老虎灯,画的是武松景阳冈上打猛虎;六月荷花青蛇灯,画的是白娘子断桥会许仙;十二月腊梅猪猡灯,画的是猪八戒盘水洞去招亲。河鲜鱼类灯则发挥了沪语绕口令特长,由筱文斌先生唱来诙谐风趣:“有头有脚乌龟甲鱼灯、无头无脚蚌蛯蛤蜊灯、有脚无头螃蟹蟛蜞灯、有头无脚泥鳅鳗鲡灯”。这些细节描写,实在是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的,所以弥足珍贵。
仅此二例,足见中国传统节俗文化之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戏曲之琳琅满目。地方戏曲具有丰富的民俗学意义,融传统节俗文化于通俗易懂、大众娱乐、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中,不仅极具形象地摹写了一幅带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民情风俗画,而且也为研究包括我国元宵灯节在内的节俗文化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民俗学资料。可惜,传统节俗文化和传统戏曲如今早已是夕阳残照,往迹难寻。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希望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希望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用心呵护。
(上图)胶东茂腔《赵芙蓉观灯》(下图)潮剧《荔镜记》剧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