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40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2017-08-01 08:34:28)
标签:

文化

历史

读书

明史

清史

分类: 读书杂谭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徐光启与利玛窦谈道图    (图源网络)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回顾《几何原本》翻译的一段历史时,曾无比感慨地说道:“明清之际欧洲历算学的输入,是中国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公案。”一部《几何原本》,何以获得如此高度的评价?因为它不畏艰难地打开了一扇中国通向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的一扇窗!

     据史载,1606年,时任翰林院庶吉士官职的徐光启请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授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当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著作内容后,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利玛窦对这个建议颇感犹豫,因为欧几里得的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拉丁文和中文语法不同,词汇也很不一样,书里的许多数学专业名词在中文里都没有相应的现成词汇。要译得准确、流畅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但徐光启认为只要肯下功夫,总是可以译成的。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利玛窦也就同意了。

     于是,从这一年冬天开始,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徐光启对翻译非常认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玛窦休息了,他还独自坐在灯下加工、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今中国数学上一个重要分科的名称——几何学,也是徐光启首先提出来的。在我国古代,这门数学分科并不叫“几何”,而是叫作“形学”。“几何”二字,在中文里原先也不是一个数学专有名词,而是个虚词,是“多少”的意思。三国时曹操那首著名的《短歌行》诗,有这么两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里的“几何”就是多少的意思。是徐光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以此来称呼这门数学。

     徐光启何以对《几何原本》投以如此热情和精力?他自己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意思是:几何精神的运用和功能是没有界限的,被几何精神武装起来的科学头脑“无一事不可精,无一事不可学”。当初在翻译介绍西洋数学、几何等基础科学时,有人认为这些东西不切实用,徐光启辩护道:“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认为这些理论性的基础科学乃是一切应用科学的基础。“况弟辈所为历算之学,渐次推广,更有百千万有用之学出焉”,“度数之用,无所不通。”他不无远见地说:几何学“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徐光启很注重将西学中实证、定量的分析方法,引入对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分析,他对西方几何学中那种“以前提为据,层层印证,重重开发”的方法异常着迷。他所欣赏的是其中“丝分缕解”、“分擘解析”的分析方法和精神,并热情洋溢地倡导运用这种新的治学方法和精神。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的翻译,在当时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梁启超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盛赞:“利、徐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梁又说,当时四库全书馆臣多嗜算学,“在科学中此学最为发达,经学大师差不多人人都带着研究”。说明这部书已经成为明末清初揣摩算学者的必读之书。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入了《几何原本》六卷。《四库全书》是以中华帝国官方正统的文化眼光审视各类书籍的,乾隆版《四库全书》的框架是由总纂官纪昀具体设计的,带有北方学术宗师的典重的规范性。《几何原本》这本西方的天文算法这类科技著作,被镶嵌在中国儒学的学术价值框架之中,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

     当年,《几何原本》历时一年译出六卷刊印发行时,徐光启抚摸着此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可惜历史比他预感的更悲哀,明朝时《几何原本》并没用得到重视,致使徐光启逝世后《几何原本》全本迟迟不能翻译。后来明朝灭亡,清统治者对此书并不关注,康熙大帝虽然重视西学,但是很可惜《几何原本》这样重要的著作还是没有继续翻译,徐光启的遗愿成为百年憾事。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更是超出了当年的意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虽然那个时期“西学东渐”的进展缓慢并几近中断,但通过接触西洋近代科技知识从而初步显示的中国近代科学思维,却如《几何原本》这部书中的“几何精神”一样薪尽火传,或多或少地保留下来。乃至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华民族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林则徐、魏源等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接过了徐光启、李之藻等前辈的火炬,“师夷长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从此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博文推荐链接

明清之际发生的一段学术公案  (新浪博客首页“人文”栏目)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明清之际发生的一段学术公案  (新浪文史博客首页“史话”栏目)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明清之际发生哪段学术公案  (新浪首页“文史”栏目)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手机新浪网“博客·野史·文史”频道)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博客日报首页“文史”栏目并头条)

明清之际发生了哪段学术公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