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大会不妨比比“对对子”

(2017-05-03 08:41:01)
标签:

文化

历史

文学

诗词

随笔

分类: 随笔杂谈

诗词大会不妨比比“对对子”
曲水流觞图——古代诗词大会  (图源网络)

 

诗词大会不妨比比“对对子”

 

    央视《诗词大会》“意外”走红,这档以古典诗词背诵为特点的电视节目,不但收视率在当下显得卓尔不群,而且带来了一波古诗词热。这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它仿佛是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它也仿佛是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然而,类似《诗词大会》的节目看后,总觉得有所遗憾。《诗词大会》第二季结束时,有位评委雅兴未尽,当众吟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旧体诗词,结果一下子露了馅。一位诗词大会的评委,又是古典文学的专家,却不会做旧体诗词,那么参赛的选手作诗的水平可想而知了。有统计说,现在诗词创作很热,全国的诗词创作者多达二百多万。但是,真正会写的恐怕百不及一。

   有学者说得好:创作就是为了传承。我们创作诗词,并不是为了在当今的文坛上出几个李白杜甫,实际上也绝对出不了李白杜甫。当今社会之所以提倡诗词创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我们的中华文明。诗词创作,是整个学习诗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知行并举”是十分重要的。知而不行,终觉“隔”;行而不知,终觉“薄”。

    当然,提倡大家都来写旧体诗词,在《诗词大会》上比一比、赛一赛古诗词创作,这在当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但笔者认为,可否先从比一比“对对子”起步呢?

    说到比赛“对对子”,倒是想起了民国时期的一段趣闻。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叔雅即刘文典先生委托陈寅恪代拟夏季入学考试国文题目。陈寅恪拟定国文试题为:作文一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还有“对对子”小题若干。其中一则为:上联“孙行者”,求对句。

    谁都知道,“孙行者”就是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可要真要对准这个人名联,可没那么容易。上联里头一个字“孙”,是个姓,也可能当“孙子”讲,还有个“猢狲”,即猴子。第二个字:“行”,是动词,当走讲。最后的“者”字,是个文言代词,当“人”讲。“行者”合到一块,可以看成一个词,指出家人,“孙行者”有“猴子和尚”的意思。

    参加考试的学生,差不多都没学过对对子,一看这道题,全都傻了眼。这些考生就找《西游记》里的人名来对,什么“唐三藏”、“牛魔王”呀,什么“沙和尚”、“猪八戒”呀,对得是五花八门。还有个学生又气又急,干脆写上个“王八蛋”!当然,这些答案全得了零分。

    只有一个考生周祖谟(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这道题得了满分,他对的是:“胡适之”。胡适之就是胡适,是当时的有名学者、大学教授。这个下联为什么能得满分呢?第一,上联是人名,对的下联也是人名;第二,“胡”跟“猢”一个音,和“孙”一样,都有“猢狲”的意思;第三,“适”这个字在文言里,能当“去”、“往”讲,跟“行”正好相对;第四,“之”也是个文言代词,可以当“人”讲,跟上联的“者”对得挺准。

    然而,陈寅恪给出的标准答案却是“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人,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国家早出了一千年!下联的“祖”字,能当“祖父”讲,跟上联的“孙”字(当“孙子”讲)正好相对;第二个“冲”字是动词,跟上联的“行”相对;末了的“之”字跟“者”相对。陈寅恪的下联,确实挺有水平,可惜当时没人能想出来。33年后的1965年,陈寅恪76岁时,撰文记述三十多年前所以出题为“孙行者”的原委,是因为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韩卢是犬名;行与退都是表步履进退的动词,者与之都是虚字。陈寅恪说:“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

    其实,说到“对对子”,那学问太大了。“对对子”,是对联的俗称,雅称楹联。口头对联叫对句,书面对联叫联语。对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语言文字作品,在我国高度普及,但真正弄懂对联,会作对联,不下一番功夫学习和研究是做不到的。对联看似简单,却有着严格的规则。对联分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对联规则主要是讲上下联的规则。从一般规则来讲,主要有六条。一,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二,上下联的语言结构相同;三,上下联相应的词语对仗;四。上下联字的平仄对仗(这是对联最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所在);五,上联的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尾字必须是平声;六,上下联必须意义相关。同时还有五条附加规则和四方面的特殊规则,如上下联不能重复用字,字的重叠相对等。

 

诗词大会不妨比比“对对子”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实况播出截图

 

    为便于参选者尽快学习和熟悉“对对子”,可参阅古代流传下来的无名氏作品《学对歌诀》,它比李渔的《笠翁对韵》短小而实用。如【天文】类:“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如【文史】类:“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词对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当然,由于《学对歌诀》用的是旧四声编写,若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朗读已不和谐动听,可采用2002年出版的《中华新声韵律联选》一书。如《山韵》类:“愚对智,圣对凡,笃厚对刁钻。勤劳对俭朴,挥霍对贪婪。莺声软,蝶意贪,恩厚对德覃。戏水鱼八九,眠沙雁两三。基因事业谋佳境,绿色工程返自然。远瞩高瞻,千古文章开慧眼。真知灼见,一篇诗论振骚坛。”联语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还用上了一些新词汇。参阅古今对句歌诀,多多吟诵,烂熟于心,了然于胸,可在“对对子”时得到启发。

    陈寅恪先生曾经讲过:“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他认为“对对子”,其“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能“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分别平仄声”,能“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练思想条理”。如不能“对对子”,则不能完全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更谈不上创作旧体诗词了。

    诚然,今天的《诗词大会》还做不到当年“曲水流觞”的即兴诗词创作,那么,是否可以先从简单易行的“对对子”开始。我相信,随着古诗词热的持续,会有更多的人学习和熟悉古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这种“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的比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博文推荐链接

诗词大会不妨比比“对对子”  (博客日报首页“建言献策”栏目)

诗词大会不妨比比“对对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