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吃活驴肉的贪官何以极尽豪侈

(2016-03-29 09:06:43)
标签:

历史

文化

政治

读书

清史

分类: 窥史议政
好吃活驴肉的贪官何以极尽豪侈
《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中官府宴饮图  (图源网络)

好吃活驴肉的贪官何以极尽豪侈
 
      清代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中记载有这么一段史实:乾隆年间,山西巡抚王亶望特别喜好吃驴肉丝,为此他的厨房中有专门饲养驴的人,养了好几头肥而健壮的驴。每当王禀望要吃驴肉时,厨师就在驴身上找一处最肥美的地方,直接用刀割一块下来,立即烹调好送到王亶望面前。驴身上被割了一块肉的地方鲜血淋漓,厨师就用烧的通红的铁块烙一下,于是血就会立即被止住。
      王亶望还喜好吃鸭子,而且必须是填鸭。他也有专门养填鸭的人,饲养方式与都城的填鸭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让填鸭活动罢了。蓄养的方法是:取酿制绍兴酒的坛子,将坛底敲掉,把鸭子放进坛中,然后用泥土封住坛底,使鸭子的头颈伸到坛口之外,再用动物油和饭喂养。当然,坛子后面要留一个洞,供鸭子排粪便用。这样养上六、七天,就可以养得很肥很大了,这种鸭子的肉非常细嫩,像豆腐一样。如果王亶望偶然想吃豆腐,就要杀两只鸭子熬汤,然后用鸭汤煮豆腐,这样才能送给他吃。写到此地,姚元之叹道:“豪侈若此,宜其不能令终也。”王亶望生活奢侈到这种地步,真不知他的这种奢侈有没有止境!
      王亶望的奢侈生活,在清朝官场绝非个别现象。有清一代,自康熙中期以降,社会安定,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之称,社会上吃喝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官场交往,腐败与奢侈并行,形成了清代特有的豪奢之风。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吃喝风盛行,以宴席种类繁多记录,有烧烤席、燕菜席、鱼翅席、鱼唇席、海参席、蛏乾席、三丝席诸名目。以碗碟多少大小记录,有十六碟八大八小、十二碟六大六小、八碟四大四小等。以应酬之繁,当以京师为最。王公大臣、八旗贵族和士大夫之间的官场交际、往来酒宴,有一日至四五次之多者。当时有人叹曰:“都门为人物荟萃之地,官僚筵宴,无日无之。然酒肆如林,尘嚣殊甚。”即使是地处偏远的甘肃兰州,也是“宴会,为费至巨,一烧烤席须百余金,一燕菜席须八十余金,一鱼翅席须四十余金。等而下之,为海参席,亦须银十二两。”
      另据《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道光年间出任陕西督粮道的张集馨曾记录了当时陕西官场的“吃喝风”百态。其中介绍了所谓的“戏筵”,即“张灯结彩,传戏备席”。所谓“传戏”,即每次都分两个戏班子,设两台戏。所谓“备席”,就是准备菜肴。作为上席,有五桌酒宴;作为中席,则要准备十四桌酒宴。上席的菜肴中必定要有燕窝和烧烤一类的高级珍品,中席也要备有鱼翅、海参等山珍海味。上席的五桌是绝不能少了鱼的,西安地处内陆,活鱼非常少,一条大一点的鱼,就要四、五千文钱。其他的珍贵难得的食物,如白鳝、鹿尾等,也一定要设法买到,否则会被客人认为粮道吝啬。其他的官员也切勿怠慢,如副都统、总兵以及没有多少往来关系的,一般不用大的宴会接待,只需送点酒菜就可以了。然而如口外驼马章京、粮饷章京,官职虽微,但因必定带有各城大官的书信来,粮道不能冷落他们,也要送给他们四道菜肴、两道点心。
      无怪乎,有学者说: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而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直至清代,官场上的豪奢饮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王亶望只不过是其中一位佼佼者而已。那么,王亶望凭什么吃鸭专门吃“填鸭”,吃驴临时来“活剐”呢?正如王亶望被查抄后自己承认的那样:“我自己家资本本不多,所有现查出的银物大半都是婪索得来的。”事实就是如此。

好吃活驴肉的贪官何以极尽豪侈
电视剧中清朝官场满汉全席场面剧照 
 
      王亶望在历史上的出名也就是臭名昭著的“乾隆朝甘省折监冒賑案”。乾隆三十九年(1774)甘肃各地开捐,当时任山东布政使的王亶望被乾隆调补甘肃布政使,受皇帝之命亲自主持捐监。这次开捐,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办法,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为白银,这样就为王亶望及各级官吏中饱私囊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王亶望调蒋全迪为兰州知府,专门办理“捐监”事务。蒋全迪完全按照王亶望的意图办事,将私收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从中取利。甘肃各级官员利用“捐监”,几乎个个中饱私囊,而王亶望贪污最多。后来查抄王亶望名下资财,除珠宝玉器衣服及田产等项不计外,所有查出的金银数目及铺面估值变价银数“共银一百零八万七千四百四十八两二钱”。
      在甘肃主持捐监期间,王亶望权势大增,贪欲爆发。据王亶望本人后来供认:我得过属员银两甚多,所以外人编个口号(民谣、顺口溜)“一千见面,两千便饭,三千射箭”。事实确如所言,没有银子,要见面都难!乾隆四十二年三月,鞏昌府知府潘时选赴藩司衙门要见王亶望未果,后送银一千两递进,才见到王亶望。至于勒要属员物品,让属员代买皮张、衣服、古董等他从来就不给价。他属中随从的很多亲戚报捐监生,他从来不交银子,只叫属员填给实收,银子就算在了属员的帐上。他供认,在甘藩司三年任内,送银送物给他的人多得连他也记不清。正如他的下属常常议论的那样“王亶望无人不向婪索”!作为藩司,他还将每年本应发给各州县用于运粮赈灾的“脚价银两”三万二千两,装入自己的口袋,并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属员对他的孝敬”。
      王亶望之所以如此贪婪,如此嚣张,就是仗着他手中的“生杀”大权。他说过:“有州县待我好的我就叫他把灾分报多些,有些州县待我平常的我就不准他多报”。他推行“竞定分数开单派各州县照单开报”,目的就是使各州县官多给他送银送物品。王亶望要盖房屋,为赶在上冻前建好房屋,皋兰县知县程栋令工匠用热水和泥,计费银二万两。作为对程栋的回报,每年灾赈报销时,王亶望就让程栋多报一二万石赈济粮银。于是,各州县官纷纷效法,送银的名目繁多,什么节礼银、盘费银少则几百两,多者上千两。设想,如此权势,吃活驴肉、吃填鸭又算得了什么?!
      “乾隆季年,诸贪吏首禀望”。这桩发生在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的集体众贪大案,震惊朝野。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伪灾舞弊、折收监粮、肆意侵吞。此案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一百一十三人,追缴赃银二百八十万余两,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最终,王亶望、蒋全迪被处斩刑,王廷赞处绞首,勒尔谨赐死;其余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斩首五十六人,免死发遣四十六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者数十人。乾隆帝坦承,查办此案实在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办,在办理过程中也不忍大办。捐监是此案的诱因,冒赈是其必然结果。后人评论,乾隆执法之严为前代之罕见,然而“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甚”,王亶望大案显示大清江山衰败之势已是无可挽回。

 

 

 

博文推荐链接

好吃活驴肉的贪官何以极尽豪侈  (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