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说“致仕”
曹伟民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老妪能解”,但读来意犹未尽,具有极高的文学与社会价值,即使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他的诗《不致仕》便是一例。这首讽谕诗,讽刺了一些官员不肯遵守退休制度的现象,读来发人深省。
诗一开头就挑明了“致仕”的严肃性——“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所谓“致仕”,指的是官员因为年老体衰等原因而卸去职务,又称休致、致事、致政、请老、告老、乞骸骨等等,总的说来就是退休回家的意思。中国的官员退休制度古已有之,唐代更有明文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然而,白居易又指出了当时不少官员不愿退休的现象——“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金章腰不胜,躯偻入君门”。
那么,官员缘何不愿退休?白居易在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无非一是贪恋名利,二是为子孙谋福利而已,此乃所谓“恋栈”情结也。“这么多官吏不愿退休,其实就是留恋官职带来的名和利。
所谓留恋“名”,就是官职带来的影响力。尤其是位高权重的高官,担心退休后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尤其对子孙的前途来说,“名”之关系极大。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日知瞒着家人提出致仕申请,李太太闻之勃然大怒:“家产空虚,儿子们都还没有当官立业,你退哪门子休啊?!”因为对官员来说,他“名”的坚持,是寄托着全家甚而全家族的希望的。所谓留恋“利”,就是留恋官场上的收入。据史料,唐代官员退休待遇不低,三品以上致仕者可享受朔望听朝参,六品以下致仕者,终生享受半俸。但即便如此,哪里比得上官职附带着的衍生权力!
同时,从诗中也可以看出,唐代执行退休制度并不是十分严格。唐代官员退休基本依据汉代“七十而致仕”的年龄规定,但并不“皆龄致仕”搞“一刀切”。如七十岁但身体较好者亦可延长,对政绩显赫的官员亦可留任。由于致仕年龄标准相当模糊,事实上造成了到龄时主动退休的少,寻找各种理由赖着不走的多。不少官吏使用各种手段伎俩要留住官职,有的虚报年龄,修改档案;有的干脆不上奏申请,看你皇帝咋办;有的攀附权贵,向皇帝邀宠,千方百计多留几年。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裴度曾经指出,官员不肯退休,很多时候非政务所需,实由腐败引起。
白居易这首《不致仕》是从启发官员自觉接受退休制度的角度来批评这一现象的。他在诗中歌颂了历史上两位功遂身退的贤者——西汉宣帝时的疏广和他的侄子疏受。疏广和疏受叔侄两人都官居太子少傅,显赫一时。当太子12岁时,疏广对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于是叔侄二人皆称病还乡。走时,同僚、友人在长安城东郭门外为之饯行,围观路人感慨:“贤哉二大夫!”像这样主动按时退休的高尚之举却无人继续步其后尘,令人叹惜!白居易以“二疏”为榜样,在七十岁时以刑部尚书致仕。“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诗句用意深刻而措辞委婉,即使让一千多年以后的今人也诸多品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