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隆审“音”

(2015-09-05 16:33:51)
乾隆审“音”

曹伟民

乾隆四十二年,户部官员带领浙江绍兴府通判张廷泰引见乾隆皇帝。乾隆在听张廷泰所奏其履历时,听出了其带有绍兴口音,便加以询问。张廷泰解释说自幼曾随父亲在绍兴居住数年,所以会讲当地的“土音”。乾隆当即下令将张廷泰在福建的通判内调补,并以此举一反三,指示“各省总督和巡抚要通行确查,自行呈明奏闻,与邻省对调。如隐匿不报,应予治罪。”
乾隆为什么对“土音”如此敏感和警惕,这就要讲到清朝任职回避制度中的地域回避制度了。地域回避制度,亦称籍贯回避,即不允许官员们在原籍或与原籍接壤地区任职为官。清朝官员的籍贯回避,主要包括原籍、寄籍回避。所谓原籍即祖籍,指官员本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又称“本省”、“本府”等。所谓寄籍,即官员本人或父辈久离祖籍,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康熙四十二年、乾隆九年曾有规定:要求回避官员所在省,邻近省,应以五百里为回避限度。
官员的籍贯回避,其实是一种涉及到“原籍”的政务或利益纠葛的回避。对中央在京各部,主要限制在户部和刑部等“刑名钱谷之责”的部门的官吏,应予回避籍贯。如,户部司官不准用苏、松、常、镇、杭、嘉、湖等地之人。这些地区是国家的主要产粮区,漕粮北运,主要仰赖于此。为防止地方与上级勾结,舞弊钱粮,不便任用上述籍贯的人。地方官的籍贯回避,简言之就是易地为官。乾隆五年,乾隆拟派工部侍郎张廷瑑任江苏学政。有御史提出张廷瑑原籍安微桐城距江苏较近,虽然后来乾隆未改委他人,但张廷瑑却是带着地域关系涉嫌的包袱上任的。乾隆年间湖南巡抚陆耀是江苏人,为照顾年迈母亲,只好请求暂时解除职务回籍“侍养”,直至母亲去世他才恢复职务。
地域回避制度也在科举考试中严格执行。乾隆元年颁发的《乡试回避则例》,规定入场官员将应行回避之子弟、亲族的姓名自行开出,并上报。如有不报者,官员被革职,回避生虽中举,也得除名。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会试,内监试御史德宁之族弟举人富升额属按例应行回避之人,然德宁未经开出,结果德宁本人被革职,其族弟富氏虽中举也被除名。清朝科举冒籍参考现象泛滥,一如现今的“高考移民”。为了对付冒籍考试,审查“土音”是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一个较为便捷的办法。清代专门制定了“审音”制度,设有专门的“审音御史”,根据口音当场分辨考生的真实籍贯。
清朝的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封建社会官场滋生腐败的条件,具有防微杜渐的作用。当然回避制度不是整顿吏治的根本办法,在执行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新官到当地之后,“土风不谙,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胥吏”,这样,易造成原籍世守的吏胥在地方胡作非为。何况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对官员任职的“审音”措施已难奏效。但“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得可以资,失亦可资”,今天的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如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可以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问题。
(本文刊发于《中国政协》2015年第14期,此次发表有删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