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觉风雷笔下生
(2015-08-18 22:43:36)
标签:
杂谈 |
长觉风雷笔下生
曹伟民
临近“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上海推出了《淞沪抗战史料》丛书。这是出版界首次以大型丛书形式完整展示淞沪抗战全貌,史料研究及学术价值重大。这是一条令人欣慰的消息。近年来,有关抗战的各种图书资料、影视剧多了起来,但涉及淞沪抗战的文学资料收集、整理、介绍和出版的情况令人失望,至今没有反映淞沪抗战的文学专集出版令人遗憾。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上海进行过两次震惊世界的抗击侵华日军的淞沪战役。这两场战役使上海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前线战场,也使上海成为中国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策源地,众多表现中华民族尤其是上海军民奋起抗战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淞沪抗战文学当首推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在抗战初期异常发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有丘东平的《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借一个女难民之口,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上海市民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也表现了上海市民不甘屈服,在敌人屠刀下奋起自卫反抗的壮烈图景。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写了作者亲自参加过的上海郊区一支由工人与学生自愿组成的别动队的故事,很有战争气氛。曹白的《呼吸之什》写了作者在战争爆发后参加难民收容所管理工作时的见闻和感受,周钢鸣的《在火海中死斗的孤军》报道了谢晋元率军坚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
淞沪抗战文学中数量之多仅次于报告文学的是诗歌,这是因为诗歌最合适表达作者对于抗战的激动、振奋情绪之缘故。郭沫若亲历了八一三淞沪战争,他写诗给大家鼓劲,仅在八月内就创作了近十首诗歌。当然,诗歌创作更多的是朗诵诗和街头诗,诗人们不再哼着那些不关痛痒的风花雪月诗句,而是用诗歌吼叫出反抗侵略的激怒。
淞沪战役打响后,以抗战为主题的小说逐渐多了起来。茅盾的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把抗战爆发后三个月中上海社会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行动作了生动描绘,替淞沪战役壮烈的历史作了一个轮廓记录。丘东平的短篇小说《一个连长的遭遇》以真实有力的笔触,描绘了连长林青史在日寇强大炮火面前主动出击,英勇歼敌的崇高行动和坚毅性格。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整的一篇反映淞沪抗战的文学记录。
值得一提的还有抗战戏剧,它迅速直接地表现了淞沪战役前后上海的社会现实生活。夏衍的《一年间》等三部剧作,差不多全取材于沦陷的上海。于伶写于1939年的五幕剧《夜上海》,以梅岭春一家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的活动线索,比较宽广地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各阶层的动态,人民的苦难和抗日情绪的增长。
前一篇:俗谚告诉你古人度夏并不诗意
后一篇:摩天大楼为何架设“风水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