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堂诗魂(稿件)

(2015-06-23 11:46:56)
标签:

文化

草堂诗魂

曹伟民

      凡到过成都的人,想必都去过杜甫草堂。我到过成都三次,就去过杜甫草堂三次。
      杜甫草堂离市中心不远,就座落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时重建的中国古典园林格局,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回廊连环。如果不是茅屋景象还依稀可寻找到当年杜甫的窘况,留给今人的草堂图景就过于诗意化了。
      其实,当年杜甫居住在此真是倒霉到家了。乾元二年,杜甫受宦官排挤辞去华州司公参军一职,拖着一家老小远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起了几间茅屋安下家来。在草堂杜甫过得还是相当狼狈的,这在他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尽显无遗。这座草堂,全家人靠它遮风挡雨。秋风萧萧之中,小孩子抢得茅草嘻嘻哈哈,他急得干瞪眼。阴风方去,黑雨又来,多日失眠的老人雪上加霜。娇儿恶卧,老棉絮蹬出大窟窿。杜甫彻夜听漏雨,这个狼狈相可想而知。可惜,就是这样稍稍安定的生活也难以长久。随着朝廷内乱外战,杜甫又拖着老婆孩子东奔西走,躲避战火和奸臣迫害,漂泊四方了。
      中国古代诗人的命运注定是漂泊四方的,杜甫无疑是一个突出代表。二十岁弱冠之年,他就离家漫游天下。二十九岁结婚成家才三年,他又从李白、李邕山东游。以后长安十年,梦想与苦难紧紧交织。随着安史之乱,杜甫一家人开始了漂泊生活。几经离散,几经危难。大历三年,杜甫有家归不得,漂流长沙三度来去,有时暂住小舟之中,有时小栖江边阁楼之上。大历五年,杜甫在湘江上游船中留下一曲绝唱之后,就下落不明。全国现有杜甫墓八座,究竟哪一方土地是他最后的归宿?
      站在简陋的茅屋前,我在努力寻找千年前诗圣的身影。我在遐想: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是在哪里挥就?是在这间幽暗的书房里吗?书房中仅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只很不像样的书架。书桌上竹筒做成的笔筒里插放着一支毛笔,翻开着的书卷上满是灰尘,一盏油灯仿佛跳跃着荧荧灯光。是在这座凹凸不平的石桌上吗?这倒是有些诗情画意的地方:浣花溪水环绕着篱笆墙,几株楠木桃树松树夹杂着一丛青竹,四只石凳一张石桌。庭院虽小,视野却广,这里可望见翠柳上的黄鹂、青天中的白鹭……
      我们随着诗魂在此栖息,又随着诗魂漂泊四方。我想,对诗人而言,漂泊既是一种避难,更是一种游历;既是一种灾难,更是一种创作体验,凡称得上大诗人的无不如此。漂泊,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索;漂泊,以山水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借景物抒发自己的政治信念;漂泊,以山水精神品评人格,以山水精神寄托人格理想;漂泊,探山水之险,写奇异之文;漂泊,搜各地风俗民情,记录本土与异国民俗。正是在诗人们对自然山水、民居园林、道观庙宇、文化遗迹、风土人情、国情民意等的游历体验中,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到达了今天难以逾越的高峰。
      杜甫草堂是宽厚的,曾接纳了一个漂泊流浪的诗人;杜甫草堂又是幸运的,一个伟大的诗圣在这里留下了沉郁顿挫的吟唱。“怅望千秋一洒泪”,我们由此再一次阅读杜甫,重温一个永恒的高贵的灵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