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40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渐远式仿写

(2015-03-29 10:34:37)

渐远式仿写”——谈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刘恕成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内容提要:

“渐远式仿写”的提出及由来

在模仿创新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渐远式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渐远式仿写”方法举隅

结束语

一、“渐远式仿写”的提出及由来

     “渐远式仿写”,顾名思义,就是在仿写过程中,让仿写的文章逐渐远离范文,当远到一定程度,看不出仿写的痕迹了,那就成了学生的创作了。说具体点儿,“渐远式仿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六种思维的融合与相互转换,十一个板块。

三个阶段是仿句、仿段、仿篇;

六种思维转换是形象思维(含联想与想象)、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组合思维、类比思维和移植思维之间的融合与相互转换;

十一个板块分别为立意,选材、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修辞、表达、开头、结尾等。

     “渐远式仿写”的主要手段是“变换”。在思维训练中是六类思维的转变;在仿句中是变换词语;在仿段中是变换句序、叙述对象、修辞手法、段式结构等;在仿篇中,变换的就更多了,题目、立意、开头、结尾,时间、地点、人物、中心、情节,都可以变换。总之,对原文(或称之为范文)变换的越多,离原文越远。而且一变就是创造,小变小创造,大变大创造,全变就是彻底的创造了。

“渐远式仿写”源于模仿创新,是模仿创新的细化。从人类的思维规律来看,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的初期创造活动,主要依赖于对原型(已知材料)的模仿,称为模仿创造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后期创造活动,即在模仿创造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研究表明,再造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离不开模仿的。也有专家指出,所谓模仿创新,就是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完全模仿创新,模仿后再创新两种模式。“渐远式仿写”显然属于第二种模式。所以我们说,创造性思维是离不开模仿的。

“渐远式仿写”使模仿创新有法可依,更具可操作性。

1、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茅盾说过:“‘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一切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胜于蓝之青,何尝不是出于蓝?模仿为学生的继承和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教无定法,写亦如此。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善学者,得鱼忘筌(音qúan,竹或草编的渔具);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掌握了方法,就忘了本来依靠的工具。仿写中的“忘筌”也不是真的记不起来,而是形成自己的方法后对原有方法的一种不自觉地无视。

模仿正是教会了学生从范文中先学到法,即从无法到有法;然后在不断的模仿中得到并领会精神实质,养成习惯进而形成能力,忘掉方法,即从有法又走向无“法”,从而完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认知飞跃。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思维也较少受到束缚,敢于尝试,敢于批判,敢于超越。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们有关写作的思维模式定型之前把握这一时机,进行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范文进行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创造的乐趣,领悟写作技能的诀窍,受到立意构思的启迪,得到遣词造句的点化,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模仿创新的思维,收获仿写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们将受益终生。笔者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仿写出《扩张药水》后曾惊喜地说:“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创作原来是这样的!”

2、历代名家关于模仿创新的论述。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证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

“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

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模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从模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叶圣陶)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

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何其芳)

“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张志公)

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袁枚)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

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朱熹)

“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王国维赞秦观的名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

人从孩提时代就有摹仿的本能,而艺术就是出自本能的摹仿。(亚里士多德)

可以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模仿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相互模仿。(亚里士多德)

这些名家的经典论述,为模仿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渐远式仿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3、古今中外模仿创新举例。

回顾人类的写作史,模仿创新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这里随手拈来几例。

毛泽东主席的名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取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唱雄鸡天下白”脱胎于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从三国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演化而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沿袭了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笔者大致统计了一下,在毛泽东的诗文中,此种情形不下二十处。伟人的雄才大略和坦荡胸怀,岂是一个“模仿”了得?

鲁迅《狂人日记》带有果戈里原作的一些痕迹。他有一首政治讽刺诗《崇实》,是模仿唐人崔颢《黄鹤楼》写的;还有一首讽刺诗《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结构、章法都是模仿西汉张衡的《四愁诗》。

欧洲许多第一流作家起初也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过雨果。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谈起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的:首先,在书报杂志中随便地找出一篇篇文章的小片断,耐心地读,达到快要背熟的程度。然后拿起笔进行不断地仿写。如此练了一个阶段,然后筛选国内外的名篇精粹,读、默、背之后照上述办法仿写,写完一遍对照一次原文,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然后,再重新挑选一篇文章……最后,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传颂至今;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更被赞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观的名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就是模仿温庭筠“雨后欲斜阳,杏花零落香”所得,因此才得到王国维的称赞。像这样因袭点化而出的名句堪称神来之笔。无怪乎能流传千古,原句反倒无人问津了。

古人讲究诗文“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而这“来历”与“出处”便是后人拿来模仿的“范文”,其中不乏“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隐居语录》)。如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即是模仿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名句,不仅被王安石袭用“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也被陈后主模仿“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而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从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化出来的。

在我国妇孺皆知的《西厢记》,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人董解元据此创作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再后来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西厢记》。到了今天,《西厢记》已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了。还有,古代名著哪一部没有后传或后补?有的从原文中的一个人物或一个情节生发开去,写成什么“XXX后传”或“XX新传”,如《金瓶梅词话》即借《水浒》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情节续写而成,并开创了我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红楼梦》就颇受其影响,从中继承借鉴了许多手法。影视界时下流行的重拍名著以及许多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也属此列。这些作品的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再创造。单是笔者看过的《基督山伯爵》就有英、法、意等国拍摄的四个版本;再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星光灿烂猪八戒》等影视剧,除了人物,背景故事、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竟无一处与原著相似了,甚至迥然不一。正是这种“无一处相似”和“不一”,说明了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模仿或“渐远式仿写”。只不过这种改编是在“现成材料的框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时代精神的灵魂”(刘国正语),成为地地道道的创作了。

古人认为,尽除陈言,无以为文;陈言可以翻新,蔫花可以借鉴。如此因袭模仿,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有过,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融入了创新意识,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甚至超越了原型,从而创作出一篇篇不朽的作品。我们注意到,在他们的创作中,模仿不是目的,只是激发创意的一种手段。它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头脑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结出了美丽的创造之花。很多名家在思路阻塞,灵感枯竭时,往往会读读书,散散步,与人聊聊天什么的,其目的就是从中发现可供参照的模仿对象。

我们纵看历史,人类岂止在写作方面遵循了从模仿到创造这一规则,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与哲学,又有哪一领域的大师,不是从前人的作品与成果中得到启示与借鉴,进入创造的化境,推动着文学艺术乃至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科技领域甚至还出现了“仿生学”,不过那不是在模仿人类,而是在模仿生物了。

我们无意将话题扯远,我们只是想证明: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靠“前见古人”,“后有来者”,一代一代走过来的。文学艺术之花也需要江山代出的才人,不断地注入时代的玉液琼浆,才能常开常新,各领风骚。

4、模仿是习作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书法有临摹,绘画要写生。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习作教学中的精髓。模仿一直是古人学习写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模仿就难以创新。古人谓学文有三偷,下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所谓“偷”就是模仿。“偷其字”就是低级模仿,而“偷其意”,“偷其气”就是高级模仿,属于创新了。小时背唐诗,老师告诉我们:“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不会作诗也会偷”的说法。“会吟”也罢,“会偷”也好,其实都是模仿,只不过有人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不落窠臼,便成功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点化,领悟写作的“个中三昧”。始于“偷其字”,终于“偷其意”,“偷其气”,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的境界。

从学习过程来看,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创造。即便有了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也不等于就会创造了。因为创新思维与知识没有必然联系。模仿是桥梁,是连接知识与创造之间的桥梁。学生应该经历一个从理解到模仿,再到创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再来看教科书中的扩写、续写、改写等训练,说到底这些都是“仿写”,只不过要求不同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