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中国传统节庆中的宗教文化

(2015-03-03 18:21:05)
标签:

军事

论中国传统节庆中的宗教文化

 

3 蒋栋元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事象。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粥节等等,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中国节庆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庆;宗教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9)03-0139-04   节庆是指按照历法时序排列、具有周期性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民俗文化活动日 [1]99 ,是作为“符号的动物” [2]253 人类群族普遍传承且彰显民族文化的一种传统民俗事象,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形成了适应自然环境、调和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的祭祀、占候、禁忌、庆祝、娱乐等系列活动项目。这一文化符号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等等。 节庆庆典大多起源于宗教。“庆典起源于对图腾的崇拜,其最原始的形式是祭祀。”“祭祀庆典主要是表现人类对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于主宰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超自然 力所表示的尊重、崇敬和惧怕。”[3]1 节庆和宗教这两个古 老的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 [4]63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系统,在夏、商、周三代形成雏形,“这三个朝代所处的阶级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对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 上”[5]22,其后日臻完善。中国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度, 节庆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各种原始宗教信仰、本土宗教道教,以及来自异域的佛教、伊斯兰教等,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对节庆产生过孕育、渗透和影响作用。 一、原始宗教信仰与中国节庆 世界上的宗教产生于大约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阶段。原始宗教信仰是原始初民试图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和自身的生理现象作出的解释。但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将支配人们生活的自然力量和自身的梦境加以神化,成了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灵,形成了早期的“万物有灵”的有神论观念。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水、风雨雷电、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等,都是有灵气的神明,可以支配人们的命运,进而顶礼膜拜,并从自然崇拜发展到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原始宗教信仰与中国许多传统节庆都有密切的关系,如春节、元宵节、腊八节、灶神节、中元节、中秋节等等,是影响范围最广、时间最久远的一种宗教信仰因素。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广义上的春节包括除夕和大年初一两个重要的节日,还可上溯到腊八节和腊月二十三的灶神节,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春节期间的许多年俗都与宗教信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民间称腊日节。古代称祭神为蜡,而祭祖叫腊。先民们对祖先的祭祀十分重视,常在丰收年末要举行盛大祭典,大拜天地祖先,是崇敬和祭拜祖先的传统伦理观念的体现。腊拜的对象为先祖五祀:门、户、中溜(亦称中霤,即天窗)、灶、行(门内之地,即行宫)

。祭五祀指的是,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溜,秋祭门,冬祭行。先民为求吉祥,对居住环境的各种神灵都要祭拜,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蒋栋元(1966-),,重庆璧山人,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社会文化。 3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SJD770009)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项目(2007B024)的阶段性成果。 93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祭便应运而生,这实际上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具体表征。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祭祀日,又称祭灶节、灶王节、灶神节,俗称小年。灶神俗称灶君、灶王()、东厨司命、司命主等,属民间信仰中掌握百姓全家炊事的火神。“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 万物。”[6] 他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故此 宅主祈求它多多美言,保佑全家平安。据考证,祭灶习俗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远古时期没有火,只好茹毛饮血,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发明火以后,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发明、掌管火种者就被敬奉为灶神。炎帝被认为是火种的发明者,故而被称为是灶神的化身。“炎帝 于火而死为灶。”[7] 因其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又因以火名 ,故祀为灶神。 腊月三十是除夕之夜,过去人们要驱瘟疫,曰“大傩逐除”,即逐除鬼疫。传说这天神仙下凡,与民同庆新春。同时,各种疫鬼也混入。“傩仪”即戴面具,披兽皮,执盾器,沿街跳舞,旨在驱逐疫鬼,故此这一天叫“傩日”。后来衍化为迎灶神、跳钟馗,南北朝以后该年俗转为除夕守岁。到近代,一部分已融入到春节期间的秧歌活动中,如扮演钟馗者,实为傩日遗风。除夕之夜燃放烟花爆竹,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但过去还有一层原始宗教意义,那就是惊掸和驱逐恶鬼———山臊(山萧、山魈,即山鬼)。该鬼像人形,会使人发冷发热生病。虽不怕人,但怕光和响声。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8] 古人认为爆竹可吓跑山臊,驱邪后方可获吉祥平安。“傩日”和燃鞭炮都包含着浓厚的驱鬼避邪的原始宗教信仰 (迷信)色彩。 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拜年,包括祭拜祖先和亡灵[9]。这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典型体现。“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有关……是在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不同的是它表现出对祖先灵魂的敬 仰。”[10]276-277 祖先崇拜是中国人宗教生活的核心。作为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之一,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古人认为祖先死犹生,亡犹存。其神灵具有降福祛灾的神 秘力量,能保佑子孙后代。[11]560所以,祭祖为“人生第一吃紧事”[12]116。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重 伦理,在公元前1700年以前的龙山期就已存在祖先崇拜信仰,商周时代日益兴盛,春秋战国时演变为儒家的孝道,一直延续至今[13]63。春节、清明节、鬼节、寒衣节等节日活动中,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上坟扫墓,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正是祖先崇拜信仰的真实写照。 日崇拜在世界各国的古代宗教中是非常普遍、非常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古希腊的太阳神话及太阳神希里奥斯神庙,古罗马的日神梭尔神庙,古日本神道教供奉太阳化身天照女神为开国神,英国有立石柱祭日习俗,墨西哥原始部落中有杀人祭日的原始祭祀,美洲印第安人中还有太阳舞节日,秘鲁至今还有太阳祭等[14]444。月崇拜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始信仰。古代以色列有在山顶举烽火迎月的习俗。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许多原始部族认为月光柔和,降下露水滋润大地和庄稼,故而有祭月的仪礼。 中国对日月的崇拜早已有之。《尚书?尧典》有“宾日”于东、“饯日”于西的记载,是拜日古俗的标志[15]280。从考古遗存看,中国古代的日月崇拜大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时代。“从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庙底沟遗址的彩陶器上,都绘有蟾蜍纹图案考虑,蟾蜍就是月神‘死则不育’的不死之药”,“反映先民们对于晦朔有救月 的祭仪”。[16]78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 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 内外,以端其位。”[17]“夜明,祭月也。”[18] 神话中的“夸父 逐日”、“羿后射日”和“嫦娥奔月”等正是上古人类对日月的关注、钟情和崇拜的重要证明和孑遗。 与日月天地崇拜信仰观念相应的是迎日、夕()月、祭天、祀地等活动,渐渐地形成了最初的节日庆典。这些日月天地祭拜活动仍然体现在当今的民俗节庆活动中,如元宵节、中元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古时,十以内的日月数同为阳数者大多定为节日,如一月一日(元旦、新年)、二月二日(龙抬头节)、三月三日 (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九月 九日(重阳节)等。从文化学角度来观察,这些节日的形成均与太阳崇拜相关。除作为岁首的元旦外,其他阳数节日均出自秦汉以后。秦汉之交是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阴阳观念是确立阳数月日相同者为节日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基础,是太阳崇拜在民俗观念中的折射。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祭祀和拜月习俗有关。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该节兴起较晚,大约于唐朝开始,到北宋宋太宗年间才确立[19]221 除日月以外,还有对星的信仰。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星的神话正是这种信仰的反映。“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 箱。”[20] 不仅出现了织女星(古人称星妃)与牵牛星的爱 情悲剧,而且还演绎出七夕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有关星信仰的节俗。 这些在长期的日月星辰崇拜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礼制民俗,从不同侧面昭示了原始初民对日月星辰崇拜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积淀,也证明了原始宗教信仰对中国节庆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道教与中国节庆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将老庄思想及《道德经》加以神化和宗教化,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原始宗教中的神灵信仰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存在,道教创立之后,大量吸收民间信仰,如关帝、城隍神、财神、土地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 04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神仙,都是从古代的腊祭、灶祭中转化过来,或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但都纷纷纳入道教的名下。 道教是一个综合的宗教,是中国古代传统信仰的集大成者。因此,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每个神明都有诞生之日,道教的节日很多,如北京的燕九节(即丘祖诞日)、东岳大帝诞日、三官司诞日(正月十五的上元天官诞日,七月十五的中元地官诞日,十月十五的下元水官诞日)等等;杭州有北极佑圣真君诞日,苏州有吕祖诞日。“这些道教的节日不光是道士们举行宗教活动的日期,而且几乎 成了全民大社会活动。”[21]82道教素有的“三元节”也与传 统节日中的灯节(元宵节)、鬼节结合起来,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盛典。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灯谜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家常以正月上辛词太一甘泉,以昏时夜 ,至明而终。”[22] “太一”也称“泰一”,是北极神的别名, 元宵节就是源于对汉代太一神的祭祀。上元本是道教的名称和节日,而唐朝奉道教为国教,为祭祀道教三官中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的诞辰举行庆祝活动,北宋以后,遂成习俗 [23]21 。观灯和吃元宵(汤圆)是元宵节的两大特色, 有丰富的民间社火:挂灯笼、踩高跷、跑旱船、玩龙灯、耍狮子、扭秧歌、敲花鼓等,热闹非凡。灯的寓意是为亡灵指路。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前来欢度春节的祖灵要离开人间,所以要用灯为他们指路。 [24]172 但从佛教角度 ,元宵灯节是从佛教法会演变而来。佛教视火光为佛陀的神威,灯火的照耀能现佛陀的光明,象征佛陀的智能,破人世的黑暗,摧众生的烦恼。据传,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正月十五日。于是,佛教信徒举行燃灯法会。在其影响下,从唐代起,元宵张灯渐成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上元节、佛法会与灯节的混合体,也是传统节日与道教、佛教结合的例证。 三、佛教与中国节庆 佛教在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报应轮回说和三法印等,提倡止恶扬善以脱离苦海。富有人生哲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新的节日有浴佛节,傣族的泼水节(佛诞日,傣历新年),藏族的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等等。佛教还与中国传统节庆结合,形成混合节日,如佛教的腊八节与中国的蜡祭、腊日结合,形成中外合璧的腊八粥节。该节的佛教成分是纪念佛祖成道,即成道日;而中国元素是祭祖。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时,每日一米一麻,苦行修炼,饿倒晕厥后被牧羊女的米粥救活,产生了中国佛教徒每年腊月初八的腊八粥供佛习俗———腊八粥节。这实际上是腊日节的延续、补充和发展。“腊八起初是祭祀祖先……自佛教传入后,腊八才佛教化。” [25]27 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的中元节结合成了中国传统节庆的鬼节,是佛教、道教与传统节庆的混合。盂兰盆会 原本是佛教里纪念目连僧救度亡母。这个故事满足了中国人的孝子情节,故自梁武帝起,定于七月十五过盂兰盆节,纪念历代宗亲亡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色彩已显淡薄,6世纪起,逐渐成了地道的中国节日———鬼节。 四、伊斯兰教与中国节庆 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神教。“伊斯兰”不专指宗教,而是兼指一种社会体系、生活方式、文化形态和时代特征等。伊斯兰教唐宋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目前我国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0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该教,呈“族教一体”结构,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其教义、教规、经典以及生活制度和习俗等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起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来,伊斯兰教的影响就显得微弱多了。主要原因是伊斯兰教产生时间晚,传入中国也较晚,不像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那样影响大。伊斯兰教传入时,中国节庆早已定型。但是,穆斯林信徒遍布众多少数民族之中,影响范围广,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宗教节日及其活动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影响十分广泛,成为中华传统节庆体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使中国节日内容更丰富、更完美。影响最大的节日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三大节日,还有登霄节、阿术拉节及白拉台夜、盖德尔夜等。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许多穆斯林信徒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将伊斯兰宗教节日与传统节日接触、协调和融合,互相影响、补充,形成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局面,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根据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宗教对中国节庆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节日的直接移入,如从佛教移入的节日有浴佛节、泼水节、望果节、雪顿节等,从伊斯兰教来的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等。二是节庆诸神的宗教化,如灶神、财神、土地神、城隍神等,都是从古代的腊祭和社祭等原始信仰中转化到道教名下,重新在节庆中担任角色[26]97。三是节庆内涵的拓展。例如端午节本来有驱邪的内容,到了宋代,人们用道教信仰中的“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像”来驱邪,使传统节庆得以补充、完善。同时,宗教也借助传统节庆这一文化载体,将教规、教义信仰传播、渗透到民间和社会各个领域。这两种文化现象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同 一群体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3]1 (2)宗教对中国节庆 的影响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宗教与中国节庆联系早的宗教比结合晚的影响要大。例如原始宗教比后来的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大,而道教又比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二是本土宗教比外来宗教影响大。例如道教的影响就比佛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大。三是输入中国早的宗教比输入晚的影响要大。例如佛教比伊斯兰教影响大。(3)宗教因素有世俗化、民俗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节庆中的许多宗教仪式和内容已经沉淀、转化和升华, 14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为节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庆可以说是宗教信仰的直接产物;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又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宗教的发展要符合世俗的习惯力量,否则就会失去宗教的生命力,宗教节日与民俗的同化正是宗教信仰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宗德,.中国历史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维克多?特纳.庆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余云华.拱手?鞠躬?跪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6][]班固.白虎通[M]. [7][西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M].[8][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M]. [9]蒋栋元.春节拜年用语的文化折射[J].宁夏社会科学,2006(3).[10]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1]张茂华.中华传统文化粹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12]李万鹏,.中华礼俗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3]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14]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6]陆思贤.神话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7][西汉]戴圣.礼记?祭义[M].[18][西汉]戴圣.礼记?祭法[M]. [19]梁学成.中外民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0][先秦]诗经?大东[M]. [2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道教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1990.[22]史记?乐书[M]. [23]林新乃.中华风俗大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4][]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词典[M].陈建宪,.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25]李英儒.春节文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6]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