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帝国印象·官府宴饮图(十九世纪英国铜版画)
(图源网络)
清朝陕西“粮食厅长”咋接待上司
清朝督粮道一职,相当于今天的省粮食厅厅长。陕西督粮道,就是陕西粮食厅厅长。在道光年间,陕西督粮道这个官可是一份“肥缺”啊!当时西安地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藏、新疆以及甘肃、四川等地的必经之路,“遇有过客,皆系粮道承办”,也就是说,粮道这个衙门有一项部门职责——接待过往的上司和各地各部门官员同僚。当时官场有“陕省道府,莫不以得署粮道为幸”之说,可见这是一个美差、肥差。
然而,这个肥缺官位却是“肥有肥的难处”。清朝的张集馨在他的《道咸宦海见闻录》中,生动详尽地记述其作为督粮道接待之“难”。张集馨,字椒云,沉浮宦海三十年,先后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职。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张集馨任陕西督粮道一职。根据张集馨的记载,让我们透过他的一次接待过程来看看当时陕西官场的“吃喝风”百态。
首先,是礼节性迎送,安排住宿等。“过客到境,粮道随将军、中丞等在官厅迎接”。一旦有官府过客到此,负责督运漕粮的粮道要随西安的巡抚、将军及下属官吏在官府衙门迎接,并安排客人回房休息后,写好请帖再送到各官员公馆。
其次,就是准备宴席,“张灯结彩,传戏备席”。所谓“传戏”,即每次都分两个戏班子,设两台戏。所谓“备席”,就是准备菜肴,这是最要紧的环节。作为上席,有五桌酒宴;作为中席,则要准备十四桌酒宴。上席的菜肴中必定要有燕窝和烧烤一类的高级珍品,中席也要备有鱼翅、海参等山珍海味。上席的五桌是绝不能少了鱼的,西安地处内陆,活鱼非常少,一条大一点的鱼,就要四、五千文钱。其他的珍贵难得的食物,如白鳝、鹿尾等,也一定要设法买到,否则会被客人认为粮道吝啬。其他的官员也切勿怠慢,如副都统、总兵以及没有多少往来关系的,一般不用大的宴会接待,只需送点酒菜就可以了。然而如口外驼马章京、粮饷章京,官职虽微,但因必定带有各城大官的书信来,粮道不能冷落他们,也要送给他们四道菜肴、两道点心。
接着,便是“陪吃”了,这是个“力气活”。“戏筵散后,无论冬夏,总在子末丑初。”无论春夏秋冬,每次宴席演戏总要到深夜或凌晨才会散场。散席后,陪同的主人们每次都要把客人送出门,客人上了车轿之后,主人们还要逐个向宾客作揖道别。然后,再派人拿着主人们的名片,到宾客住的公馆道晚安,再拿着粮道的名片到各官署处问晚安。
最后,还有“送”的一环。一是“送客”,次日,宾客动身出发,粮道等众官员要到城西去送客。二是“送钱”,每位客人都要馈赠一些钱财做路费,“其馈送之厚薄,则视官职之尊卑”,赠送的钱财多少,则根据来的官员官职大小、地位贵贱而定。就是驼马章京、粮饷章京等小官,走的时候也要馈赠一二十金,或四五十金不等。
这样,“每次宴会,连戏价、备赏、酒席杂支,总在二百余金,程仪在外。”就是说,每次宴会,包括请戏班子、准备酒菜、赏赐等,大约需要二百余金,还不包括馈赠的钱财在内。据吴思在《潜规则》书中推算,二百多两银子,折合今天的人民币在四万上下。这样的大型宴会,每月都有,小的应酬则是天天都有,可谓“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而且每年春秋时节的大气节,还要邀请将军、副都统和中丞司道府县,以及外道府县要进省的官员,都要举行宴会和看戏。全城协领、绿营参游,也是在春秋季节各宴请一次。如果十天半月内侥幸没有路过的官员来打扰,粮道又要邀请两司和管理盐铁的官员,在官署中设小宴席聚一聚,看看戏,“不如是不足以联友谊也。”如此,几乎一年四季“皆是戏筵”,怪不得张集馨戏说陕西巡抚邓嶰筠“日薄崦嵫,纵情娱乐;来往过客,攀挽流连,余等复迭为宾主,几于无日不花天酒地也”!

清代绘制的官吏豪饮图
其实,“皆是戏筵”的场景并非只在陕西发生,当时的全国官场中无不如此。
据《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道光二十七年,张集馨由代理陕西按察使调任四川按察使时进京陛见皇上之余,在京不停地“进城拜客,困于酒食”。每次升迁转调,张集馨都要如此这番听训、拜送、宴请。“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咸丰七年,张集馨在甘肃布政使任上,亲眼所见兰州道恩麟、候补道和祥、按察使明绪并督幕彭沛霖等结拜弟兄,“酒食征逐,醉后谩骂,毫无局面”“属员相率效尤,俱尚浮靡。而督、臬两署笙歌,竟无虚月”。咸丰八年正月初六,张集馨请陕甘总督乐斌戏筵,“丑正始散。自此,除忌辰各署皆迭为宾主,真觉困于酒食。”咸丰八年九月,张集馨丁忧途径河南,“自中丞以下,皆故吏门生,酬应纷繁,昼夜不息”。咸丰九年九月,张集馨代理福建布政使,“闽省幕风靡下,终日在外应酬。”闽浙总督庆瑞“不时邀各署幕友纵饮徵歌”,这庆瑞总督“一经入席,惟恐人之不醉,又惟恐己之不醉”。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所描述的公款吃喝风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推演张集馨历官过程中对各地吃喝风的观察记述,可以认为,道咸年间的官场,几乎是无处不吃、无官不吃、无事不吃的,且已成愈演愈烈之势。
道咸年间官场“皆是戏筵”的吃喝送礼风缘何而起?一者,这种上下级之间的打点,是怕上级对完成军粮供应任务的从中作梗。粮道必须应酬将军,因为怕他从中作梗。将军是一省驻军的最高领导,他对粮食质量的态度影响极大,稍微挑剔两句,在第一线领粮的八旗骄兵就能闹翻天。同时,在粮食问题上有权说话的军官,还有副都统和八旗协领等军官。所以,粮道在军队方面有固定应酬,每年春秋粮道也要宴请一次满营和绿营的中级军官。二者,讨好上级,是为了在年终密考中获得好评。陕西巡抚每年都要向皇上密报下属官员的操守才干和各方面的表现,这叫做年终密考。这对官员的前程影响巨大。所以,粮道给巡抚的陋规按季节送,每季一千三百两,一年就是五千二百两。这样包括其他陋规在内,一年就是相当于上百万人民币的巨款。至于接待上司“张灯结彩,传戏备席”更是不在话下了。
陕西粮道衙门三堂上有一副楹联,道尽了督粮道的生活:“问此官何事最忙,冠盖遥临,酒醴笙簧皆要政;笑终岁为人作嫁,脂膏已竭,亲朋僮仆孰知恩?”其实,岂止陕西督粮道,岂止陕西官场,整个清朝官场何不“酒醴笙簧”,“皆是戏筵”?!
博文推荐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