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们参观学校布置的纪录片《大师》墙
(图源网络)
为《大师》不进行收视考核点赞
——阅报随话(172)
近日报载,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的精品栏目《大师》,已成为上海首个不进行收视率考核的电视节目,而是以节目数量和品质作为新的考核指标。据悉,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不久将进行改版,删减追求猎奇的法制节目,每天推出一小时的《纪录片编辑室》,并通过《档案》、《大师》、《往事》等品牌栏目来提供有品质和影响力的纪录片。欣喜之余,为此叫好!点赞!
凡看过《大师》的观众,无不为纪实片中那些大师的生平经历、学识功力、高尚品德所感动,可谓“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大师》开播于2006年,八年来先后拍摄了80多位近现代大师共160多集。节目从近百年中国文化、艺术、科技领域中遴选出一些重要人物,用影像为他们立传,从马相伯开始,讲述了蔡元培、陈寅恪、丰子恺、马寅初、陈望道、童第周等人的故事。不仅央视、凤凰卫视和一些卫视都先后播放《大师》,全套《大师》DVD销售也不错。《大师》的教育效应,使得不少家长把它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师》作为课堂教材以激励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高品位的电视纪实片,收视率也是很可怜的。《大师》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标杆节目,口碑相对高,但是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和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符,收视率相对偏低,收视率还比不过沪语综艺类谈话节目《新老娘舅》。几年前,《大师》曾经因为收视率原因而差点关停。
想起了早些年央视的《读书时间》。九十年代后期,在央视《读书时间》节目组工作的朋友曾来上海做节目,所以关注这个节目。开播于1996年的《读书时间》,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一档电视读书节目,在当时受到广大爱好读书的观众喜爱。然而不久,朋友告诉我们,《读书时间》将要被撤掉了。果然,到了2004年,《读书时间》被其他节目取代,结束了八年的辉煌。当时就有学者悲哀地预言:“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收视率都在客观上暗暗地支持了节目的大众化。收视率对个性化抑制事实上是对部分个性化观众需求的抑制,如果哪一天央视《读书时间》由于低收视率而消失,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看成是收视率削夺了一部分观众通过央视获得读书乐趣的权力。”
前段时间,崔永元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批评,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此说虽有些偏激,但确实击中要害。所谓“收视率”,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占总目标人群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所谓“收视率考核”,指的是节目编导根据考核基数来决定收入。作为电视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指标,眼下收视率具有垄断地位,是当仁不让的权威。从央视到地市级电视台、从电视广告经营战略确定到具体节目的去留,收视率几乎都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于是,收视率成了电视各项指标评估的“万能码”。但是,迷信收视率、过分夸大或依赖收视率作用却带来了许多弊病。
一是不准确,容易产生技术性误差。从理论上讲,想获得真实的数据,调查的对象必须是当地观众的全部,而实际上,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显然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如其它许多统计数据一样,收视调查的方法也只能用随机抽取样调查,以点代面,这样数据的技术性误差也就随之而来。这样调查得来的收视率,只能是客观收视事实经过修饰后的替身,永远不会成为客观收视事实本身。
二是不真实,忽视了节目的质量表达。电视节目的观众满意度是节目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而收视率仅反映了某一电视节目收看人数的多少,他们对节目是否满意却难以通过收视率找到答案。更何况,电视节目质量的评估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就是专业水准,收视率对此表达上更是显得无能为力。更不真实的是,收视率也有造假现象。山东省一家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已经停播三个月了,但是收视调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旧提供该栏目的收视率,而且收视率还高达30%。收视率的垄断市场,容易滋生收视率的腐败问题。
三是不科学,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每个电视节目在推出之前,都设定有特定的收视对象。一般来说,个性化越深的栏目其潜在观众量就越小,而收视率调查却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这样事实上是对部分个性化观众需求的抑制。
英国社会学者尼古拉·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过分迷恋于“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集实体符号化、符号图像化、符号的传播为一体的过程。由于电视传媒的这一特性,它往往以“当下”为基点,以“观众”为中心,“趣味性”成了真正的标准。确实如此,在当下“唯收视率”现状下,我们的电视节目出现了一种不良倾向。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赢得更高的广告金额,一味追求娱乐效果,有人戏说为:“掌声、笑声、搏彩声,声声入耳;私事、家事、无聊事,事事开涮”,满足低俗的传播品味,背离了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电视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底线。缺乏创新的传播模式,形式单一,内容类似,高度克隆和恶意模仿,也是收视率惹的祸,已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弊端所在。

《大师》DVD封面图
我们今天呼唤《大师》,其实是呼唤精品类电视节目。所谓“精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精品类电视节目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意蕴的概念,它表明了人类的一种审美和思想追求。它在节目总量中总是居于少数,但这个少数有着辐射、带动、启迪的作用。《大师》作为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以栏目形式打造的电视百集文化系列片,是今人重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构想,是观众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的一种尝试,是用敬畏和自信来打造艺术精品的一种努力。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这可以启示观众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中,审视和反省我们民族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与历程,重新发现和阐释大师对我们的意义。
《大师》是一个良心工程。20世纪是中国大灾难、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时期。在这样的100年里,中华民族的的先贤们奋斗不止,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宗教等领域里有开山之功,涌现出的一批灿若星河的大师。他们的命运轨迹与时代相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应该引领我们这个仍然在奋斗的民族。《大师》也是一个精品工程。节目组在两年时间里运用最先进的高清电视设备,集中力量记录100位大师的故事,以恢弘的手笔、大气的制作,作了一次文化使命和精神责任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和突破。
由于恶拼收视现象随处可见,全国荧屏庸俗、低俗、媚俗的节目已屡见不鲜,一些像《大师》这样具有社会效益和精神营养的好节目反而在收视考核中变得步履艰难。《大师》被取消收视考核,似一股清风,像一面旗帜,产生了文化引领作用。我们无法也不想阻拦世俗化的电视娱乐化倾向,只是希望《大师》等具有人文思想标杆价值的作品也能“活着”。我们的时代需要《大师》,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昆仑和精神脊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希望《大师》取消收视率考核不是个案,而希望它是个良好开端,对具有社会公益、文化价值的频道和节目予以区别对待,从而对构建积极健康的荧屏生态产生更积极的意义。
因为这个举措在当下流行唯收视率的荧屏竞争中具有一种标杆意义和警醒作用,所以,我们要为《大师》率先取消收视率考核叫好!点赞!
博文推荐链接
为电视栏目不进行收视考核点个赞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
为节目不进行收视考核点个赞
(手机新浪网“博客·草根·草根声音”栏目)
为《大师》不进行收视考核点赞 (博客日报首页“建言献策”栏目)
为《大师》率先取消收视考核点赞
(东方博客首页头版栏目“娱乐八卦”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