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宠物
(2013-12-14 21:53:36)
标签:
杂谈 |
现在人喜欢养宠物,把小猫小狗看得比儿女都亲,但和古代皇帝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各朝各代的皇帝们,利用手中的职权,把宠物养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春秋时期的卫国国君卫懿公喜欢养鹤,把偌大的皇宫变成了专业养殖场,看着成群的白鹤盘旋在皇宫上空,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对鹤高歌。他把白鹤看得比嫔妃大臣都要亲,封它们做将军,让它们享受比士大夫还要优厚的待遇。皇帝出巡时,还会把鹤带在身边,怕鹤飞太久会累着,让它们和自己同乘龙撵,真是一分钟不见如隔三秋啊。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宠物吃好喝好,卫懿公还发明了一个闻所未闻的税种——鹤税,弄得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外敌入侵时,军队和将士都不肯出征,愤愤不平地对皇帝说:“让你的鹤去打仗吧!”没想到,卫懿心真的带着他的鹤,亲自出城作战。
明朝皇帝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怕他玩物丧志,太后曾将宫里斗蟋蟀的碗全部摔碎,但什么都不能阻止朱瞻基对蟋蟀的喜爱,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下达红头文件,让各部门选上好的蟋蟀上贡,还命工匠大造精美的蟋蟀碗。每天一下朝,朱瞻基就和太监大臣们围在一起斗蟋蟀,斗得废寝忘食,喊声震彻皇宫。因为皇帝的宠爱,小小的蟋蟀一夜之间身价倍涨,如同皇亲贵戚,老百姓若敢伤害它们,会受到法律严惩,弄得百姓战战兢兢,很多人甚至为此送了性命。朱瞻基斗蟋蟀到了发痴如醉的地步,据说蒙古军快攻到北京时,他还在不亦乐乎地玩蟋蟀,所以,后人送了他一个很贴切的外号“蟋蟀皇帝”。
让人没想到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也喜欢养宠物,他有两只爱犬,一只叫“造化”,一只唤作“百福”,为了让爱犬穿上舒适漂亮的衣服,四爷专门下旨,命裁缝: “给造化狗做纺丝软里虎套头一件,再给百福狗做纺丝软里麒麟套头一件。”衣服做好后,他会仔细观察,发现哪颗钮扣钉得不结实,哪个细节不够漂亮,或者狗狗穿着有丝毫不舒服,他就会大发雷霆,命人重做。除了吃穿用度上对爱犬照顾有加,他还专门聘了一位西洋画师为狗狗作画,画稿完成后,他会亲自过目,狗尾巴的毛画短了,身体画小了,都得重新画,日理万机的雍正皇帝,居然能抽出时间管狗的事,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唐昭宗李晔是大唐王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在位期间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唐昭宗治国无策,却爱好遛鸟玩兽。他最喜欢的宠物是只猴子,这只猴子被训练得机敏通人性,且能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人模猴样地随班起居,取悦于百官。唐昭宗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它,并给猴子“赐以绯袍,号孙供奉”。
据唐朝的官服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服绯(大红色)。可见,此猴子的官阶,最起码也是从五品。这只官运亨通的猴子,让连年落第的唐末才子罗隐心中酸溜溜的十分不平,他写诗自嘲说:“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
天佑元年(904),朱温杀死唐昭宗,立其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三年后,朱温就逼迫哀帝禅位,建立起自己的后梁王朝,先前的唐朝旧臣转而跪拜在新主子的脚下,继续他们的荣华富贵生活。
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朱温临朝,照旧让人把打扮一新的“孙供奉”牵到殿前来伺候,谁知,这只猴子却不领情,它扯掉帽子,撕烂官服,奋不顾身地抓咬朱温。朱温恼羞成怒,下令将“孙供奉”杀死。
再来说说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他在位长达三十七年,前期还有所作为,后期却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元顺帝还有匠材,他曾经研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又造宫漏,“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罕有”,史称“鲁班天子”。
元顺帝的宠物是重量级的动物大象。这头经过训练的大象,善解人意,可以在君臣宴乐时像模像样地跪拜起舞,颇能助兴。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记载,元朝灭亡,元顺帝北逃大漠,明太祖朱元璋将这头大象运至南京,“一日,上设宴使象舞,象伏不起,杀之”。
也许朱元璋有感于这只宠物象在朝代更迭之时“不事二主”,据明人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载,他在杀死大象的次日,“作二木牌,一书‘危不如象’,一书‘素不如象’”,挂于元朝降臣危素的左右肩上。
武则天对猫是深恶痛绝,因为被她害死的肖淑妃曾骂过:“阿武妖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虎,生生扼其喉。”而明世宗朱厚熄对猫却情有独钟。
纵观明史,不难发现,自成祖之后,多为庸君,或沉溺于酒香色欲,或迷乱于法器术物,什么江山呀、社稷呀、民生呀,统统地置之不理,一心贪恋奇珍异宝,醉心稀禽罕兽。
据史料记载,明代宦官机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光叫“房”的就达几十个,如御酒房、弹子房、牲畜房、刻漏房、甜食房、更鼓房、汉经房、御药房、弓箭房、御茶房、猫儿房、鹰房、豹房、百鸟房等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大内自畜虎豹诸异兽外,又有百鸟房,则海外珍禽,靡所不备,真足洞心骇目。”这些“房”的设置,本是为了“感触生机”而“广胤嗣”,即多得龙子龙孙,后却演变成害。百鸟房中,最受宠爱的算是鸽子,有宫词为证:“日霁风和试雪翰,盘空更上五云端。外边认是宫庭鸽,依约铃声揭处看。”
至于明代豢养“宫猫”,已是登峰造极。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中记载:“猫儿房,近侍三四人,专饲御前有名分之猫,凡圣心所钟爱者,亦加陞管事职衔。”猫儿房是“宫猫”的管理机构。它的职责不仅是管理好大量的“宫猫”,还要在众多的“宫猫”中选拔佼佼者,觐献给皇帝。皇帝喜欢的自己留下,其他则赏赐于皇亲国戚。这些“宫猫”和人一样,分三六九等,公的叫“某小厮”,母的叫“某丫头”,混得好的,得个名分--即得到皇帝和后妃们特别宠爱的,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该赐名的赐名,该封号的封号。有了职衔的猫就叫“某管事”,它们享受着特别的待遇,即“随同内官同领赏赐”。由于“宫猫”主人的官衔不同,所以这些“猫管事”们也就有了“大管事”与“小管事”的差别。特别有意思的是,有的公猫竟然被阉割,成了“公公”后,一般叫“某老爷”。猫老爷在“宫猫”中享受一定的待遇,地位挺高的。
如果“宫猫”得到皇帝的恩宠,那就了不得了,生有风光,死有哀荣。
嘉靖初年,有一只“宫猫”通体毛色淡青、双眉洁白,性情温驯,不乱喊滥叫,不狂咬疯噬,尤其善解人意。经猫儿房推荐,这只叫“霜眉”的“宫猫”得到嘉靖皇帝的喜爱,它日夜伴随皇帝左右。时间稍长,“霜眉”
为了解除嘉靖皇帝失“霜眉”之痛,猫儿房又千选万遴来一只狮猫,以填补皇帝内心的空虚。据《万历野获编》记载,这只狮猫死后,“上痛惜,为制金棺,葬之万寿山之麓;又命在值诸老为文,荐度超升。”这实在难为了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们。一个叫袁炜的侍讲学士,因写出“化狮作龙”之句,得到嘉靖皇帝的非常赏识,后被提升为少宰,加一品入内阁,享尽荣华富贵。
这些玩物丧志的皇帝,万万没料到“宫猫”盛行所酿之患。特别是在猫儿发情时期,它们嘶叫不绝,上蹿下跳,猫影幢幢,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岂能遭此惊吓,有的竟抽搐成疾,甚而夭亡。而侍奉婴儿的乳母、宦官却不敢进言。另外,供养这些“宫猫”,耗资巨大。仅以乾明门豢养的12只猫(非宫内)为例,每年消费猪肉1700多斤,肝365副。何况“宫猫”繁多,其享受、花费更巨。
明代猫儿房和“宫猫”的繁盛,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
玩物丧志,意指玩弄无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大事
朝歌渊源:春秋时,朝歌曾是卫国都城,卫国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春秋时,卫懿(yì)公是卫国的第十八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古人有诗云:
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