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的焦虑
(2013-03-03 20:58:15)
标签:
读书文化 |
微阅读的焦虑
中国古人对小说这样的文体并不以为然,一句“小说家言”的揶揄,使得难登大雅之堂。及至元明两季,小说创作与传播空前风行,一批小说经典生成。这时大文人李贽站出来将《水浒传》与《史记》、杜甫集等并称汉代以来“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从此小说才登堂入室。身处当今信息时代的无所不在的微博作者们,自然不乏锦心绣口之作……
许多阅读专家都在为微阅读感到焦虑。信息技术创造了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等,引动了风靡全社会的微阅读——读微博、博客、帖子、网络文学,形成了阅读的碎片化、浅表化、娱乐化、泡沫化、噱头化。传统阅读提倡的整体性、深刻性、严肃性、实效性、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面临解构和消解的巨大危险。微阅读,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集体焦虑。
然而,焦虑归焦虑,微阅读依然不可逆转地向前蔓延。多种移动阅读终端方兴未艾,承载着海量数字内容,网络漫游者依旧漫游,微博粉丝依旧不离不弃,地铁、公交车上埋首于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的年轻人日见其多。包括不少焦虑的阅读专家,如我等早生华发者,也或多或少地开始某些微阅读和微写作。行为正在成为习惯,习惯正在成为性格。
即便是传统媒体的阅读,也有了微阅读的特点。第三届《人民日报》读者评报活动曾有调查结果发布,共有84987名读者通过来信、网络等方式参与投票,使用量最多的三种信息渠道,首位就是网络(54.12%),其次才是报纸(46.32%)和电视(43.83%)。而且在被问及阅读的习惯时,近四成(38.35%)的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另有32.99%的人会“挑喜欢的版面或栏目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不到15%。这些数据让人们明显看到了阅读的碎片化、浅表化趋势。人们不禁焦虑:在习惯了微阅读之后,还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读一本完整的书籍呢?
不过,我并不认为微阅读有多么令人焦虑。人类的阅读,大体上是在碎片化和整体性、浅表化与深刻性乃至娱乐与严肃、实效与泡沫、权威与噱头之间较劲、消涨、起伏,是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关系。阅读的末日并未到来。而且,从大众阅读的意义上来看,碎片化、浅表化的阅读几乎是其基本的趋势,而追求快乐阅读几乎是天性自由的人们的天然诉求。《论语》是不是可以看成具有碎片化特点的文本呢?至少在其叙述形式和语录体结构上是具有碎片感的,只是其思想的整体性才使之成为儒学经典。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张难道不是一种浅表化的阅读观吗?只是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这些古代大师们的阅读和写作同样可以达到完整和深刻。
信息量越大则使得阅读的碎片越碎,越发浅读辄止。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报纸杂志是传统出版中比较具有碎片化、浅表化的出版物。无论如何也是晚近发展起来的。欧洲最早的印刷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于1566年的意大利威尼斯。虽然我国古代官方《邸报》号称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持续最久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一直延续到清代。而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我国则是在19世纪才陆续面世。其后才有若干杂志出现,诸如《点石斋画刊》《东方杂志》《生活周刊》《紫罗兰》等。到达20世纪30年代,各种报纸杂志一时充斥市民社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几乎与当下信息爆炸的状况一样,令人目不暇接,徒唤世风不古。
其实,“代有时文”。或许信息时代将托举出那些140字一类的写作潮流,也未可逆料。正如中国古人对小说这样的文体并不以为然,一句“小说家言”的揶揄,使得难登大雅之堂。及至元明两季,小说创作与传播空前风行,一批小说经典生成。这时大文人李贽站出来将《水浒传》与《史记》、杜甫集等并称汉代以来“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从此小说才登堂入室。身处当今信息时代的无所不在的微博作者们,自然不乏锦心绣口之作,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纸介质出版物上,都有许多粉丝、读者在追捧,谁又能一口断定日后不会从这当中产生出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优秀文本呢?
然而,我也并不认为微阅读的泛滥就真的不值得焦虑。更不认为可以像某些人士那样,为当下微阅读的弥漫只呼其好,不顾其忧,误以为人们从此无须深度阅读,甚而至于去嘲讽传统出版的笨拙,耻笑深度阅读的颟顸。
阅读从来就不是小事。于个人而言,乃修身齐家的大事。于社会而言,事关社会风尚、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大局。阅读的精神状态和阅读的方法,实则是关系到个人成长和民族振兴的事情。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传承,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倘若都忙于在微阅读中盘桓,在网络的闲言碎语中求知,缺少深度、完整、严肃的阅读,那么,微阅读虽然造就出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可社会将很难培育出精深广博的科学文化大家。
为此,在微阅读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更要坚持提倡深度、完整、严肃的阅读。
我们的前人曾经是那样严肃地对待阅读,强调敬惜字纸,敬畏典籍。要求读书必净手洁案,对于佛经和经典,更是沐浴焚香而读。凡读书则正襟危坐,挺拔而安定,或者肃穆站立,人书一体。读书时口无杂言,专心致志,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读书“三到”那样,眼到、心到、口到。读书乃是第一件好事,如数百年旧家积德,必定要求所读内容远恶亲善。看一看我们今天在网络阅读时受到的种种信息骚扰,想一想微阅读最容易遭遇的粗言秽语,能不让人感到焦虑吗?
我们的前人曾经是那样认真地主张深度阅读。排在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主张通过抄书来帮助深入研读经典。清代大儒曾国藩则最为强调读书“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想到前不久一位年轻的著名博主声言将关闭微博。他说:“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该博文在网友中间引起不小的波澜,转发和议论的声音层出不穷。当微阅读让越来越多的人深度阅读变得艰难的时候,所有关心阅读的人确实应当感到深度的焦虑。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
▲微阅读风靡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