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残本发现记
(2012-10-24 21:10:03)
标签:
文化杂谈 |
永乐大典残本发现记
叶恭绰(1881-1968)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之前,曾赴欧洲考察实业。即将归国赴任的1920年某日,在伦敦一间小古董铺里闲逛的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的零本。他随手翻阅,这可不是一册普通的古籍,姑且不说《永乐大典》本身的价值与难得,这册零本竟还是专门的“戏字本”,其中辑录的戏文均是闻所未闻的古本。博闻广见,本身也是收藏家的叶氏,凭借多年的阅历,感到事关重大。他迅即购买了这一册古籍,不久就将它带回了北平。
回到北平之后,叶氏到北平图书馆对这本标明为《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的古籍进行了查证。结果惊奇的发现,北平图书馆里也没有收藏这一卷《永乐大典》,图书馆也专门派人抄录了一份副本留存。他为之感慨道:此仅存之本,诚考吾国戏剧者之瑰宝也。
十年后,1930年春,继鲁迅之后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的马隅卿(1893—1935),听闻了关于这本古籍的神奇传闻,立刻赶往北平图书馆一窥究竟。马氏此行,并非普通藏书家搜奇探宝式的一饱眼福而已,他是代表“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来寻访可资校印流通、学术研究的珍罕古籍。就在一年前,1929年,他与友人发起“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刚影印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清平山堂话本》。经过一番考察,马氏认为此书的发现意义重大,迅即表示,将以北平图书馆的钞本为底本,校印出一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来。
1931年5月,由沈尹默封面题笺,钱玄同扉页题笺;钤有“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版权章的,一册大十六开精白纸线装铅印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翩然面市。这本书的印制之精良,是远远超过此前的《清平山堂话本》影印本的。即使是用于刊印的铅字字模,也选用了由印书、藏书名家董康主持的百宋印书局专用字模,这套字模是以董康收藏的宋版《龙龛手镜》中的字体摹刻翻制,其制作之精可想而知。这套字模分“北宋聚珍版”与“南宋聚珍版”两种,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印制,恰如其分地选用了“南宋聚珍版”字模,无论是字体本身的清秀疏朗、精致悦目,还是字体风格正好符合书中所辑南宋戏文的风范,这样的印制水准多少还是有点再造“善本”的意味了。此外,无论从纸张、开本以及名士题笺的郑重其事来看,这都是继叶氏在英国发现原本之后,在中国衍生出来的第一部可资学者们方便利用的优良底本。
据说,叶恭绰从英国带回《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之后,因其珍贵难得,不久便将其存入天津某银行保险柜中秘藏。此书印制后不久,迅即引来众多学者购藏与研究。傅惜华(1907—1970)就曾购进过一批,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他还不忘四处赠送师友。凡经他赠送的,均在正文页首下角,郑重钤上“傅惜华持赠”的专用印章。其中一册赠予词学大家唐圭璋(1901-1990),唐氏读后大加赞叹,在书间题跋曰:
昔瞿安师曾云,剧曲之兴,由来已久。而词变为曲,其间迁嬗之迹,皆在有宋一代。今惜华持赠此册,谓皆宋元间剧文,颇难得一见也。灯下展读,始悟瞿安师之语。观剧文三本,见宋词笔法、元人精神,或又可为吴歌先声,诚宝贵之资料,曲词之奇葩矣。
傅惜华与唐圭璋的重视与赞叹,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将开启的学术时代之来临。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