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2012-10-08 08:46:32)
标签:

文化

历史

阅读

随笔

杂谈

分类: 读书杂谭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国学名家南怀瑾先生  (图源网络)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中秋前夜,惊悉国学名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痛悼。

    知道南怀瑾先生,是因为他的书。我的书橱里,收藏着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大学微言》、《易经杂说》、《中国文化泛言》、《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等著作,对于藏书不多的我来说,占着不小的份量了。大约从1993年起,我国社会上兴起了所谓的“国学热”。适逢其时,南怀瑾的著作被复旦大学出版社率先引进了大陆。据说,其中最火的当属《论语别裁》,连400多元一套的精装十卷本文集也十分畅销,几乎每年都能卖掉几万套。从1995年至今,南著持续热销。南怀瑾先生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大陆出现的“南怀瑾著作热”,对学术界和出版界来说,是一个奇特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现象,称之为“南怀瑾现象”毫不为过。当然,对此现象,大陆学术界也有不同声音,但大体来说是充分肯定的。尤其,对南怀瑾先生成功开创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新路子的贡献,是有着一致的高度评价的。

    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凝结着众多往圣先贤们的智慧积淀,博大浩瀚,然而又是深奥难懂的。比如儒学,虽为“国粹”,但现代民众对此要么似懂非懂,要么敬而远之。有一项“现代民众对儒学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对儒学缺乏起码的了解,多数老年人不能区分儒家和道家、道教、佛教、基督教;大多数青年、中年人不了解董仲舒、王阳明、王夫之是儒家;就连“孔子是不是儒家”这样的问题,各个年龄段中都有数人答错或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如何引导人们循序渐进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去伪存真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风光,去粗取精地撷取传统文化的硕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南老奉献出了他自己的艰辛探索和有益尝试。

    其实,南怀瑾讲《论语》要比现在通常报道的时间早得多。他第一次讲《论语》是在1962年秋天,当时的记载,只有开始的六篇,后来出版,初名《孔学新语——<论语>精义今训》。1974年4月初,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两小时《论语》,经过近一年半时间才将全部《论语》讲完。讲稿由他的学生全部记录、补充、整理后在报纸上连载。南怀瑾“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此后,《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等作品也基本以这种形式陆续出版,都获得好评。南怀瑾的作品,为许多想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架起了一座桥梁,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是一条重要的捷径。

    南怀瑾著作中除了《禅海蠡测》等几部书是他亲笔撰写的以外,绝大多数是由他的学生们根据他的讲学、讲座的磁带记录加以复述整理而成。讲座自然以通俗易懂为宜,要将深奥的理论用极其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其实,这是中国文化传授的一种传统。口语传授,自然要尽量采用最简单的语法结构和最常用的词汇来表达。孔子的《论语》不就是当时语言最通俗的读本吗?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反而促进了它的广泛传播。今天,磁带等媒介更容易将声音作为符号信息保存,口语讲授可以转为文字记录。南怀瑾著作的这种特点,对于古文功底浅薄的现代人,对于生活节奏紧张不愿也不需咬文嚼字的青年人来说,无疑是吃了一道不失滋味而又营养丰富的文化快餐。直到今天,讲座仍然是最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讲学方式,尤其对于文史哲类学科而言,《百家讲坛》、《在北大听讲座》等书也是这样。 

    读南老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犹如在听他妙趣横生的讲座;读南老的书,旁征博引,拈提古今,海阔天空,犹如在读一篇篇古籍通俗化后的小品文。他的书,主要是一种阐释,一种面对新的文化情境和文化大众的释义。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经他一讲解,“艰深变为平易,读者如同听故事,读小说那样,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不知不觉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开启了人生的智慧”。读南老的书,就如南老所说的“且当解闷消愁的游戏文章”,所以诸如“两个半苹果影响了西方文化”,“基辛格不够资格给墨子提皮包”,“三碗面撑死人”之类妙语奇谈便屡有出现。

    如我在读《大学微言》时,并没有如读教科书一般从头读来,而只是随便翻翻,率性阅读。南老在正式讲解《大学》前,巧妙地从一个教授来访提起话头,谈起自幼诵读经书的受用。他讲起从前旧社会家塾启蒙教育的情形,非常生动有趣,宛如在放映一段老电影,这就引起了我读这本厚厚的40余万字著作的兴趣。对《大学微言》这本书,我不能说通读了,读懂了,但起码说我觉得有兴趣了,还会再读。南老教课中这些说笑绝不是流于庸俗的说笑,而是深藏于幽默背后的智慧与哲理,亦俗亦雅,寓教于乐,读者就在这笑意中收获了知识,获得了人生启迪。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南怀瑾选集》精装十卷本文集 

 

    有学者认为,南怀瑾著作之所以畅销,乃是因为“他以学术思想转移世道人心,开创了一条学术的大众化和大众的学术化的新路子”。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化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学术文化的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乃相对于神圣化而言,是指通过对神圣化的“去魅”回归世俗社会、世俗生活与世俗价值。世俗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挣脱神圣偶像的束缚、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过程。主张通过“世俗化”的途径以求儒学等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决不是提倡将儒学庸俗化,而是为了使儒学端正自己的发展方向,赢得现代民众的情感,融入现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真正发挥其现代价值,成为有现代性的“生命的学问”,并对现代民众的现实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然,将儒释道学术文化实现大众化、通俗化、世俗化,并非易事,这是需要功力的。南怀瑾先生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开创了这条路子,又是因为他本人对儒释道三家之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孔孟之道、宋明理学有独到的见解;对老子以及历代兵家与谋略学,别有会心;对唯识学,禅宗和密宗,有独步千古的参透。因此,“南怀瑾先生能够以儒家之学入世救人,以道家之学拨乱反正,以释家之学出世离尘,并使三家之学融合为一。”另外,南怀瑾先生在传统医学、诗词、建筑、堪舆星相等方面有着深厚修养,这使他的学问人生更加绚丽多姿,更富于创造性。南怀瑾先生逝世后不久,于丹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讲:“其实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是博大精深的,在我们今天去阅读它,特别是像南先生那样是把儒释道三家打通了那样去阅读的,需要选择一个很好的角度,就是自己的所思所得,是个人的体会,是个人的见地。南先生从来不说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权威,他用他说、别裁、旁通’作为自己的书名,其实我觉得他在表明一种态度,就是真诚的以个人的感悟去激活经典,完成一种个人心得的表达。” 

    南先生已去,但我还会读他的书,我相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也会这样做的。有学者分析,“南怀瑾著作热”的特点:一是“非由人而热”,这不同于社会上其他因追星而哄起的“热点书”,广大读者是为南怀瑾的著作所吸引所打动而引起强烈的兴趣,这是南怀瑾著作热的最根本之处;二是“非由炒而热”,南怀瑾著作有看头,这是广大读者自行认可的,不是由大众媒体吹炒出来的;三是“非瞬间即逝之热”,这不像社会上有些书热得快,冷得也快。确实如此,将近二十多年的“南怀瑾著作热”现象说明了这一点。

    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走向青年,必须现代化,这就必须大众化、世俗化。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固然大可继续做那些给专家们看的文章,但如何使学术走出象牙塔,走进大众生活,如何让更多的国人尤其是青年们了解进而喜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方面,南老闯出了一条新路,诚如他的自白:“新旧文化交流互变的冲击时代,只好采取配合时代趋势的方法来研究。”现在,南怀瑾先生已完成了他的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重任,留给中国文化学者的既是一笔宝贵财富,又是一副光荣而又艰巨的担子。 

 

 

 

 

博文推荐链接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博客日报首页“资深博客”栏目)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国学巨匠  (光明网首页“热点博文”栏目)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

南怀瑾: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的巨匠  (红叶谷俱乐部首页“学术争鸣”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