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粽子物语

(2012-06-21 17:50:35)
标签:

杂谈

 今年是闰年,故端午节比往常来得晚了些。一到端午,无论北方还是南国,都必定要吃粽子。今天,小馋就跟您聊聊粽子的那些事儿。

  有好多人说小馋是个咬文嚼字的人,所以要想了解“那些年我们吃过的粽子”,首先,还是要翻一翻字典。在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这个“葼”又是什么意思呢?同样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葼,敛足也。”意思是鸟儿起飞时收敛腿爪。您想一想,如果用植物的叶片模拟鸟儿敛爪的形状,是不是跟粽子已经有六七成相似了?《集韵·送韵》中写道:“糉,角黍也。或作粽。”记载了粽子的一个故称:角黍。这个别称最早见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食品就已经有了记载。此时,它便称“角黍”,而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都是粽子的雏形。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的食物。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因此煮熟的粽子也称“益智粽”。在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制成的粽子也开始出现,还成为了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并在形状上有了更多变化:出现了锥形、菱形等形状。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的记载,即以果品蜜饯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2010年12月,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此时,还出现了用粽子堆成的楼台亭阁、木车牛马,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的广告吧。

  元、明时期,包粽子的植物叶片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刚才我们已经说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可能所有的读者都知道,粽子之所以成为端午节的时令食品,同屈原投江和祭祀屈原的习俗密不可分:屈原于端午节当日投汨罗江而死,当地民众每年都会举行仪式纪念他。为了让江中的鱼类不至于啃食屈原的遗体,每到端午节这天,人们就会往江中投植物叶片包裹的熟糯米。此后,渐渐演变成端午节那一天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的习俗。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了。北方粽子的代表是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红楼梦》里说:“这日正是端午节,蒲艾暨门,虎符系臂。”想起小馋初嫁到长江边,见到家家门口挂着一把野草,心里还在嘀咕,这是什么东西。还是老人给解释,是端阳节这天挂上的菖蒲和艾叶。这种风俗如今在城市中早已经不多见了。且不说年纪小的孩子恐怕多不了解这风俗,就是有心布置,在城市的超市里,连粽子都是速冻的,当然更买不着菖蒲和艾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