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诗人们向“5·12”大地震中遇难的“禹风诗社”同胞默哀
(图源网络)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栏目推荐
感谢光明网首页“光明社区·博客”栏目推荐
感谢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推荐
他们随诗仙去了天堂
四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给了国人太多的悲伤。四年后今天,曾经的灾区已经从沉寂到重生,人们的伤痛心理慢慢在平复。然而,每当我想到这段灾区往事,心中依然还是痛心不已。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三楼大会议室,有60多名诗歌爱好者正在参加“禹风诗社”工作会议。转瞬间地震发生,济济一堂的会场里的所有人,一下子被倒下的大山深埋……
可能是我热爱诗歌的缘故,可能是我也经常与自己所在地区的群众诗社接触的缘故,看到这个消息,不由让我“以手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
北川是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自古有“神禹故里”之称。远在上古时代,这里就是我国羌民族生息、繁衍的中心地区。1994年春,北川县城里的一批离退休老干部自发组成了传承大禹精神的“禹风诗社”,将全县一批热爱诗歌创作的干部、职工、学生和农民聚集在一起。诗社社员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后来的108人,这样的群众文化社团对一个县来说,已是颇具规模了。
据一名退休教师事后回忆(网民“湔江石”),九十年代,解放初期参加革命的干部、教师,陆续退休。为了使他们能快乐健康的生活,在县老协、县政协的安排下,在县里一些老领导的支持下,县上成立了禹风诗社。禹风诗社的成员陆续写出了许多诗歌,内容很丰富。先是油印,后是铅印,再是手抄。其手抄版,出了多期,贴在百货公司门前读报栏内。手抄的字体很工整,字形多样,堪称硬笔模范。诗社的诗歌在县城内增添了相当的文化氛围。“5.12”这天,说有重要报告,几天前就通知了,连在绵阳住的一些成员在上午也急急赶到北川。人到齐了,五六十人,济济一堂。正要开会,突然,大震,楼塌,山崩,整体被埋。惨烈!……
另据禹风诗社诗刊主编黄成发回忆,诗社的例会一般都在每月的12日开,每次会议或活动几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可5月11日这天,收到会议通知的黄成发在绵阳家中突然病倒。正因为这一病,黄成发幸免于北川的夺命地震。他回忆说,这天到会的诗社成员特别多,尤其是家住北川的诗社社员,应该全去了吧。那天下午地震过后,黄成发家断电了,他用手机照着诗社的花名册逐一打电话问平安;第二天一早供电恢复后,他再次用家里的坐机打电话给诗社的每一位社员。至少有66个电话打出去,可都无人接听!黄成发按自己联系后的情况估算,有66名诗社社员至今仍未联系上已经成为铁定的事实,这66位诗友的最终结局应当不是已确定遇难就是失踪,不太可能再会有其他情况了,这其中包括尹昌贵社长。
中国的诗人多磨难,但像禹风诗社的民间诗人如此惨烈的遇难恐怕是第一回。这真是中国诗歌界的一大悲剧!羌族文化的一大损失!
据现存的资料可以看出。禹风诗社的每个成员对诗歌创作都积极踊跃。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要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北川各族人民的喜悦心情,歌颂北川的发展新貌,展现山寨群众奋进向上的精神。诗社成立时,贺敬之、魏巍等前辈诗人都为诗社题过词。“禹风诗社”的羌族诗人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并将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在北川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这样的文化追求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选登两首诗作:
阿妹假装不晓得
熊佑明
新修房子阶檐窄,来了两个筏子客;
走拢就把眼睛斜,阿妹年轻不晓得。
新修房子阶檐窄,来了两个挑子客;
看你眼睛怎么斜,阿妹假装不晓得。
太阳落坡往下栽,神正不怕香炉歪,
阿妹是把青铜锁,不是阿哥开不开。
羌 寨 行
刘宗映
流水潺潺轻风吹,梨花飘落柳絮飞,紫燕呢喃叩心扉,春潮急。
咂酒满坛坛中兑,欢迎宾客共举杯,酒不醉人人自醉,红霞绯。
羌笛悠悠皮鼓擂,锅庄腰鼓彩带挥,条条肥羊火上烤,香又脆。
篝火熊熊同月辉,羌女一曲情悠悠,山美水美人更美,不思归。
呜呼哀哉!惜乎这些诗人如今都已经不在了。

幸存的诗人黄成发在悼念罹难的诗友们

诗人们在“怀念·感恩·新生——诗祭‘5.12’两周年”活动现场朗诵自己的诗作
北川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遇难的禹风诗社的民间诗人们。2010年5月12日上午,绵阳市在北川地震遗址组织了“怀念·感恩·新生——诗祭5.12两周年”诗歌朗诵会,活动举行。40余名作家、诗人以诗歌创作和朗诵的方式,怀念包括禹风诗社遇难成员在内的逝者。每一句诗歌,都揪扯着现场所有人的心。人群中,总能不经意看到有泪光闪动,每一双眼睛,放射出坚强与不屈的光芒。废墟下,埋藏着禹风诗社的诗友。如今,在各方人士支持下,禹风诗社重新站立起来。诗社现任社长袁家林用哽咽的嗓音告慰遇难诗友们:北川没有倒下,禹风没有倒下,经过援建者的辛勤努力,北川重获新生。
四川是一片浸润着诗性浪漫主义的神奇土地,它是李白的故乡。李白五岁移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在四川整整居住了二十年。,是巴山蜀水哺育了他。李白所热爱和歌颂的,往往是高峻和奇特的山峦,奇丽和惊险的江河,以及笼罩着某种神话色彩的奇异境界。李白的诗歌,无不脱胎于四川的“六龙回日之高标”、“冲波逆折之回川”。同样,也是这片神气的土地,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灿若明星般的诗人。杜甫、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游、黄庭坚、张大千、郭沫若等著名诗人,辉耀着这片神奇浪漫的土地。当然,更多的如“禹风诗社”的民间诗人也活跃在四川的诗坛上,他们继承弘扬了李白浪漫奔放、杜甫沉郁顿挫、苏轼恣逸雄放的诗风,又融入了羌族民风和新时代的诗风,为四川的诗歌创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这66位羌寨诗人都随诗仙去了天堂,岂不令人扼腕叹息,悲恸欲绝!“但闻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魂兮归来,羌寨诗人!
博文推荐链接
他们随诗仙去了天堂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
他们随诗仙去了天堂 (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栏目)
5.12祭:他随诗仙去了天堂 (光明网首页“光明社区·博客”栏目)
他们随诗仙去了天堂 (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