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跳舞的螃蟹,明前的茶

(2012-12-21 23:45:42)
标签:

杂谈

读书

文化

http://dszb.whdszb.com/whdszb/resfiles/2011-05/06/s_88354_48313.jpg


    
《跳舞的螃蟹,明前的茶》(郑培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专栏文章,有旅游感怀、美食心得,还有对文艺创作的文化意义追索。郑培凯,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兼主任。著有《汤显祖与晚明文化》、《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等。
  中国茶道
  听到“茶道”二字,许多中国人都推举为日本文化的产物,甚至说“中国会喝茶,日本精茶道”。言下之意是,中国虽然喝茶的历史悠久,却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吃”、“喝”、“饮”,没有上升到“道”的境界。而在日本,喝茶除了解渴,除了品味,还有晋升到精神超升领域的“茶道”,有严谨的仪式,有复杂的规矩,有冥想的沉思空间,有悟道的心灵感应。因此,日本的茶道,日文所说的“茶之汤”
  (chanoyu),才是饮茶的最高境界,是中国难以企及的。这种说法表面上似乎有点道理,其实是昧于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的历史发展,更忽略了中国茶道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及多元脉络,而以近百年的特殊情况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评断,只看眼前这一点,不顾历史文化的宽广面。只看近百年,则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在在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都残破衰败到了极点,兵燹四起,革命不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饭都没得吃,还谈什么文化,什么“茶道”!然而,这百年的窳败,并不能抹煞中国一千多年来茶道发展的历史,也不能断绝中国茶道复兴的生机。所以,现代的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中国文化过去的辉煌,有必要正视中国文化当前的窳败与堕落,更有必要参与重建中国文化未来的灿烂,而中国茶道的复兴也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说起茶道的创制,还得归功于唐代的陆羽,因为他对茶发生了与前人不同的浓厚兴趣,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以及相关的人物事项,全都当成学问,作为文化艺术来钻研与投入,在公元758年左右写了《茶经》一书,使得喝茶超越了只是为了解渴、解乏、提神这样的实用功能,开展了饮茶之道的精神领域与审美境界。他不但创制了二十四种茶具,还规定了饮茶的仪式,让喝茶的人按部就班进入茶饮的天地,进入一种净化心灵的程序,由此得到毫不掺杂任何功利的纯粹欢愉。这种饮茶之道,真是“史无前例”,开辟了茶饮的新天地,不就是“茶道”的开始吗?在一千三百年前,陆羽以毕生的追求与执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增添了一页新篇,就是,喝茶也有文化。
  有人说,日本茶道有“四规七则”,讲的是“和敬清寂”,仪式比较完整缜密,参加的人也心存敬意,循规蹈矩,态度认真,随着茶人的点化,进入沉寂而虔诚的心灵净化过程,这是茶道。中国人喝茶则不同,吵得很,尤其是广东人在茶楼饮茶,大呼小叫,我要一壶寿眉,你要一壶普洱,他要一壶香片,要叉烧包,要鲜虾饺,要小笼包,这一桌要烧卖,那一桌要肠粉,此起彼落,闹哄哄像齐天大圣闹天宫,算是哪门子茶道?
  说得固然有理,却是以偏概全,只取当前的某种特定场合来比较。一是以广东市井生活的饮茶吃饭,与日本古典精致的茶会来对照;二是以饮食文化已经窳败之后的中国日常餐饮,与日本十六世纪(相当明末时期)流传下来的精英茶道艺术相比,当然会出现“中国粗俗,日本精致”的结论。你为什么不看看日本现在大多数人喝茶,喝的是贩卖机里打出来的罐装乌龙茶;而中国在明末江南,文人雅士喝茶时,光是饮茶的场合就要讲究:“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场合不适当,就无法正正经经喝一杯茶。这种讲究雅趣的现象,其实就是茶道的第一步,先要有喝茶的环境,才能进行茶道。日本茶道首先讲究庭园与茶室的设计与布置,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再讲回1300年前的陆羽,他不但创制了茶道,规定了茶仪,讲究场合,还告诉我们,“茶性俭,不宜广”,“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提倡minimalism,讲究简约与德行,也可说是“和敬清寂”的滥觞。
  喜欢苏东坡
  愈来愈觉得,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心底感到契合而又仰慕,还隐隐约约知道难以企及,带几分青少年崇拜偶像心情的,是苏东坡。我小时候最崇拜的是屈原与杜甫,一肚子忧国忧民,忠诚坚贞,戴一顶荆冠,写真挚的血丝一滴滴沿着脸颊流淌到黄土大地,为青史留下一线殷红的密码。读到“虽九死而未悔”,读到“每依北斗望京华”,就不由自主热血澎湃,暗自期许,要把诗的火种在夜翳中传递下去,即使不能光耀天际,至少要永远点亮那一盏灯,让人在暗夜的旅途中有一丝光明的希望,就算照不清真理的方向,也能映照步履困蹇的艰辛。年纪渐大,对世事了解渐多,在诗中寻觅“醉里挑灯看剑”的意气,在梦里模拟“年少万兜鍪”的情景,逐渐淡出,开始听到黄鹂啁啾,看到烟嶂中迷离飘浮的雾霭,想到月夜荷锄归的陶渊明了。然而,渊明对世事之淡泊,已入圣贤之境,光风霁月,在躬耕的劳动中成就释迦、基督的悟道过程,又成了心向往之的崇拜对象,高高在上,觉得自己实在“不配”去喜欢。苏东坡则不然,他幽默亲切,平易近人,年纪愈大愈觉得心境可以比附。尤其是他在困厄之中的乐观精神,在穷途潦倒之时还能在日常小事中寻到无限生活乐趣,不但令人欣赏,还可以仿效,不至于沦为东施效颦的笑柄。
  且不说他诗文创作的天才横溢,说说他自然流露的性情与对生活细节的热爱。前者不能学,是老天赋予的,人人不同,但后者可以参照仿效,使人生更真实快乐,不必天才就可体会。苏东坡的天才同时也是他受人嫉恨的原因,多次遭贬,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困顿。他晚年平反,回到江南,游金山寺,曾写了《自题金山画像》一首六言绝句,总结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乍看之下,好像是自讽,讲自己一生三次遭贬,下放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毕生处境就是挨整。
  读读苏东坡三次挨整时期写的诗,却发现他真能随遇而安,并在困境苦中作乐。在黄州,他写过《猪肉颂》,发明东坡肉的做法:“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处境虽然困顿,但在口腹之乐中也得其所哉。贬到惠州,已经进入岭南烟瘴之地了,居然写起食荔枝之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乐不思蜀了,乐得忘了自己是四川眉山人了。贬到海南儋州,在别人来说,一定是埋骨在这天涯海角,葬身蛮荒海陬了,他老先生居然还有逸趣,到江中(当然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清溪)汲水煎茶,并写下《汲江煎茶》一诗: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坐听荒城长短更。煎茶要诀是水要好,火候要对。月夜到溪边取了水,看茶乳翻腾,听来有松涛之声,在清夜荒城且饮三杯。
  有着这种生活情趣的人,在最艰困的处境中,还能从吃喝小事中找到人生的乐趣,能不让人喜欢吗?
  逝去的声音
  北京卫视台最近播放了一个新闻采访节目《北京的声音》,我碰巧看到,虽则只看了后半部分,但觉得很能发人深省。节目的内容很好,让我想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节目环绕着“北京的声音”这项活动的参赛者,访问了他们搜集各种声音的过程,以及搜集这些声音的感想。重点介绍的是一批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在北京城里走街串巷,收录正在逝去的声音。收罗的对象五花八门,有磨剪子戗菜刀的声音、胡同里板车的吱嘎声、饭铺的吆喝声、鸽哨声……不一而足。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搜集这些声音,是否怀旧?他们的表情略带几分怅惘,说这些声音很特别,丧失了很可惜,但也并非怀旧。有一位同学说,他过去从未听过磨剪子戗菜刀的声音,这次出外采集,才第一次听到,觉得很新鲜。
  记者还访问了一个搜集“现代化”声音的参赛者,他喜欢听三更半夜里建筑工地上打桩的声音。记者问,不烦人吗?扰人清梦的?回答是,重重的敲击给人振奋感,让他想到这片土地在建设、在奋发、在开创崭新的明天。铲平了过去宁静的停滞与落后,才有美好亮丽的未来,才有高楼大厦的新北京。记者问,铲除了过去宁谧平和的声音,代之以现代都市的喧嚣,不可惜吗?他说不可惜,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过去的声音逝去了,有新的声音,如工地上的铿锵声。不过,他带着几分反思的意味说,建筑完工之后就宁静了。
  记者访问了一位老大妈,问她怀念老北京的声音吗?她犹豫了一会儿,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想起小时候老房子总渗水,下雨天屋里隙缝会滴哒着小小的雨漏声。回想起来,感到十分温暖,很实在。
  记者又去访问一位学者,他就大谈什么人们总是记得美好的过去,记忆的选择性向过去倾斜,对未来未知性的疑惧之类,听来烦人。接着访问一位英国学者,问他最喜欢的北京声音,他说是街边店铺播放的流行歌曲,充满了人气。后来才知道学者不懂中文,是来北京教英文的。
  节目最好的地方在于平铺直叙,而且让受访者顺着自己的理路去讲。有些地方讲不清楚,就留下一些疑惑的空白,很实在,很亲切。讲得最差的就是那个满嘴理论的学者,不过是老生常谈,鹦鹉学舌,搬弄些他读到的文化理论而已。
  老大妈说的“温暖”与大学生说的“新鲜”,点出了逐渐逝去的声音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要保存逝去的声音,不只是为了保存记忆,也是保存实实在在存在过、世世代代经历过的生命体会。这些声音的消逝,减少了丰富的人类生活累积的多元频道,使现代生活单一化,变得单调而贫乏,使宁谧变成孤寂,使平静变为空虚。没有多层次累积交叠的声音,历史文化就缺少了深度与肌理,就只剩空壳而无实体。我看到一群大学生提着录音机,架着话筒,在大街小巷,上下求索,搜寻他们从未听过却正在逝去的人类的声音,十分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