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若两人的李绅
作者:杨新元
我们常将一个人的前后变化之大,用“判若两人”来形容。比如鲁迅在《致郑振铎》一信中说:“他与另三人作一献上之报告,毀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两人。”就是指上世纪三十年代某文人的言行,前后不一,像两个人所为。而《文明小史》中第五回有一段文字:“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说柳知府办事前后像两个人。而笔者近日读史书,看到《太平广记》“酷暴”中的李绅时,也有“判若两人”之感。
提起李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哪个李绅?此公曾在中晚唐任中书侍郎,封赵国公,权倾一时,所以新旧《唐书》为之立传。不过,有人会说,官当得再大,也不值你惊诧呀!但是,如果我说出李绅的另一个身份,那么,你就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前后判若两人。因为,这个在《太平广记》里被纳入“酷暴”的官僚,也是《悯农》诗的作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上网百度一下,与《悯农》相关的视频就有300多个。《悯农》是李绅年轻时的作品,从1200年前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小时候吃饭时米粒撒在碗外,大人会用这首诗教育我要爱惜粮食。而且,这首被收入小学课本的诗,今后还会影响、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童。诗言志,年轻的李绅,借《悯农》言志,关心民间疾苦,抨击官僚统治者,诗中充满了人情味,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
然而,这个尚未步入仕途的年轻诗人,在步入仕途,当上官以后,前后就判若两人了。史载,当李绅在淮南当节度使时,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和爱心,百姓疾苦他根本不放在心上,露出一副酷吏嘴脸:“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普通百姓就更是战战兢兢,没有好日子过了。“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就是说在李绅的暴政下,黎民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了,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而当部下向他报告“户口逃亡不少”时,这个曾经同情农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李绅,却轻描淡写地说:“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粏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总在下面,而那些随风而去的秕糠,就不用报告了。在官僚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不值一提。他早就忘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这个暴戾恣睢,擅用酷刑峻法来治理百姓的酷吏,与当初同情农民百姓,批评官僚统治者的李绅,确实是“判若两人”。在李绅身上,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封建官僚权力的丑恶、骄横跋扈与暴虐。
更有甚者,就是这个李绅,在未发迹时曾寄居在江都。“每馆于元将而叔呼焉”,就是每到李元将家做客时称其为叔。而“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及为孙,方似相容。”就是说,李元将别说是以叔自居了,就是自称弟或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把自己降为孙辈,李绅才勉强接受。俗话说“官升一级脾气大”,而李绅当官后不仅脾气大长,连辈份也要长。同当初未发迹时懂礼貌、知人伦的李绅相比,前后确是判若两人。没当官时有人性,当官后李绅除了官性,已没有一点人性了。
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个李绅来说事,当然不是无病呻吟。而且《太平广记》中的记载,是否如鲁迅所说“野史与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鲁迅《准风月谈》),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千百年来,像李绅式的人物,在中国大地上绵绵不绝。这种人物绵绵不绝,关键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健康、不正常。而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多,就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变得功利,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李绅年轻时“悯农”,而显达时成为“酷暴”,人还是这个人,关键是屁股指挥脑袋。二是环境变化。从过去溜须拍马到现在被人抬着、捧着,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使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变。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不迎合,冷眼视之,采取相应的对策,剥去其伪装,还其真面目,使这种“判若两人”的小人成为众矢之的,过街老鼠。三是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李绅式的人物没有生存的土壤。
判若两人的李绅
|
作者:杨新元
|
我们常将一个人的前后变化之大,用“判若两人”来形容。比如鲁迅在《致郑振铎》一信中说:“他与另三人作一献上之报告,毀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两人。”就是指上世纪三十年代某文人的言行,前后不一,像两个人所为。而《文明小史》中第五回有一段文字:“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说柳知府办事前后像两个人。而笔者近日读史书,看到《太平广记》“酷暴”中的李绅时,也有“判若两人”之感。
提起李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哪个李绅?此公曾在中晚唐任中书侍郎,封赵国公,权倾一时,所以新旧《唐书》为之立传。不过,有人会说,官当得再大,也不值你惊诧呀!但是,如果我说出李绅的另一个身份,那么,你就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前后判若两人。因为,这个在《太平广记》里被纳入“酷暴”的官僚,也是《悯农》诗的作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上网百度一下,与《悯农》相关的视频就有300多个。《悯农》是李绅年轻时的作品,从1200年前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小时候吃饭时米粒撒在碗外,大人会用这首诗教育我要爱惜粮食。而且,这首被收入小学课本的诗,今后还会影响、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童。诗言志,年轻的李绅,借《悯农》言志,关心民间疾苦,抨击官僚统治者,诗中充满了人情味,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
然而,这个尚未步入仕途的年轻诗人,在步入仕途,当上官以后,前后就判若两人了。史载,当李绅在淮南当节度使时,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和爱心,百姓疾苦他根本不放在心上,露出一副酷吏嘴脸:“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普通百姓就更是战战兢兢,没有好日子过了。“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就是说在李绅的暴政下,黎民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了,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而当部下向他报告“户口逃亡不少”时,这个曾经同情农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李绅,却轻描淡写地说:“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粏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总在下面,而那些随风而去的秕糠,就不用报告了。在官僚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不值一提。他早就忘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这个暴戾恣睢,擅用酷刑峻法来治理百姓的酷吏,与当初同情农民百姓,批评官僚统治者的李绅,确实是“判若两人”。在李绅身上,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封建官僚权力的丑恶、骄横跋扈与暴虐。
更有甚者,就是这个李绅,在未发迹时曾寄居在江都。“每馆于元将而叔呼焉”,就是每到李元将家做客时称其为叔。而“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及为孙,方似相容。”就是说,李元将别说是以叔自居了,就是自称弟或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把自己降为孙辈,李绅才勉强接受。俗话说“官升一级脾气大”,而李绅当官后不仅脾气大长,连辈份也要长。同当初未发迹时懂礼貌、知人伦的李绅相比,前后确是判若两人。没当官时有人性,当官后李绅除了官性,已没有一点人性了。
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个李绅来说事,当然不是无病呻吟。而且《太平广记》中的记载,是否如鲁迅所说“野史与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鲁迅《准风月谈》),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千百年来,像李绅式的人物,在中国大地上绵绵不绝。这种人物绵绵不绝,关键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健康、不正常。而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多,就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变得功利,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李绅年轻时“悯农”,而显达时成为“酷暴”,人还是这个人,关键是屁股指挥脑袋。二是环境变化。从过去溜须拍马到现在被人抬着、捧着,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使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变。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不迎合,冷眼视之,采取相应的对策,剥去其伪装,还其真面目,使这种“判若两人”的小人成为众矢之的,过街老鼠。三是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李绅式的人物没有生存的土壤。
|
判若两人的李绅
|
作者:杨新元
|
我们常将一个人的前后变化之大,用“判若两人”来形容。比如鲁迅在《致郑振铎》一信中说:“他与另三人作一献上之报告,毀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两人。”就是指上世纪三十年代某文人的言行,前后不一,像两个人所为。而《文明小史》中第五回有一段文字:“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说柳知府办事前后像两个人。而笔者近日读史书,看到《太平广记》“酷暴”中的李绅时,也有“判若两人”之感。
提起李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哪个李绅?此公曾在中晚唐任中书侍郎,封赵国公,权倾一时,所以新旧《唐书》为之立传。不过,有人会说,官当得再大,也不值你惊诧呀!但是,如果我说出李绅的另一个身份,那么,你就会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前后判若两人。因为,这个在《太平广记》里被纳入“酷暴”的官僚,也是《悯农》诗的作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上网百度一下,与《悯农》相关的视频就有300多个。《悯农》是李绅年轻时的作品,从1200年前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小时候吃饭时米粒撒在碗外,大人会用这首诗教育我要爱惜粮食。而且,这首被收入小学课本的诗,今后还会影响、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童。诗言志,年轻的李绅,借《悯农》言志,关心民间疾苦,抨击官僚统治者,诗中充满了人情味,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
然而,这个尚未步入仕途的年轻诗人,在步入仕途,当上官以后,前后就判若两人了。史载,当李绅在淮南当节度使时,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和爱心,百姓疾苦他根本不放在心上,露出一副酷吏嘴脸:“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普通百姓就更是战战兢兢,没有好日子过了。“邑客黎人,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就是说在李绅的暴政下,黎民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了,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而当部下向他报告“户口逃亡不少”时,这个曾经同情农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李绅,却轻描淡写地说:“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粏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总在下面,而那些随风而去的秕糠,就不用报告了。在官僚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不值一提。他早就忘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这个暴戾恣睢,擅用酷刑峻法来治理百姓的酷吏,与当初同情农民百姓,批评官僚统治者的李绅,确实是“判若两人”。在李绅身上,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封建官僚权力的丑恶、骄横跋扈与暴虐。
更有甚者,就是这个李绅,在未发迹时曾寄居在江都。“每馆于元将而叔呼焉”,就是每到李元将家做客时称其为叔。而“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及为孙,方似相容。”就是说,李元将别说是以叔自居了,就是自称弟或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把自己降为孙辈,李绅才勉强接受。俗话说“官升一级脾气大”,而李绅当官后不仅脾气大长,连辈份也要长。同当初未发迹时懂礼貌、知人伦的李绅相比,前后确是判若两人。没当官时有人性,当官后李绅除了官性,已没有一点人性了。
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个李绅来说事,当然不是无病呻吟。而且《太平广记》中的记载,是否如鲁迅所说“野史与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鲁迅《准风月谈》),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千百年来,像李绅式的人物,在中国大地上绵绵不绝。这种人物绵绵不绝,关键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健康、不正常。而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多,就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变得功利,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李绅年轻时“悯农”,而显达时成为“酷暴”,人还是这个人,关键是屁股指挥脑袋。二是环境变化。从过去溜须拍马到现在被人抬着、捧着,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使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变。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不迎合,冷眼视之,采取相应的对策,剥去其伪装,还其真面目,使这种“判若两人”的小人成为众矢之的,过街老鼠。三是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李绅式的人物没有生存的土壤。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