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15/95/95.jpg
一线工人高强度劳动和过低报酬严重不相称状况亟需改变
(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林有财博乐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财经·股市·理财”栏目推荐
感谢敏思博客首页“观点”“群组日志推荐”栏目推荐
《工资条例》之争为何没有一线职工声音
——阅报随话(113)
据媒体报道,酝酿三年有余的《工资条例》再次陷入难产僵局,至少在今年年内基本不会出台。
应该讲,《工资条例》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法规,旨在重点解决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等问题。然而,这么好的一部法规却命运多桀,虽酝酿三年有余,但屡屡陷入僵局而难产。毋庸讳言,《工资条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一场博弈。然而,从各方博弈中,我们可以发现缺席了一个“主角”,那就是广大劳动者;沉默着一个群体的声音,那就是职工群体尤其是一线职工群体的声音。
据透露,首先,《工资条例》设定最低工资,代表民营企业利益的全国工商联不同意。因为民营企业认为自己税负过重,要给职工涨工资,请财税部门先减税,确保企业有钱去为职工涨工资作保证。
其次,《工资条例》实行“同工同酬”,“国字号”企业反对。道理很简单,全国劳务派遣人员总数已经达到6000多万,主要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员工都属于劳务派遣。在央企的劳务派遣工和正式工之间收入差距甚大。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没有纳入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也没有纳入工资成本,只是作为劳务费。《工资条例》关于同工同酬的规定,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
第三,《工资条例》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法制化,遭到了民企和国企经营者的反对。因为这样,企业自主分配权就会受到严重挑战。对以盈利为天职的企业而言,当然有“割肉”之痛。
第四,《工资条例》关于国企高管限薪的规定,遭到了国资委的反对。
然而,令人纠结的和愤懑的是,在《工资条例》酝酿、争论的三年之久期间,我们只闻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嘈杂争辩之声,却始终未闻有人为职工争取权益振臂高呼,更未闻千万劳动者的肺腑之声和切身感受。
为什么要制定《工资条例》?其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比如以法的形式防止工资拖欠,解决工资过低和增长缓慢等现象。这里提供几组数据。全国总工会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另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15/96/96.jpg
晒一晒一线工人的工资收入几多辛酸
正由于此,中共中央2006年明确提出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的英明决策。“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战略目标。《工资条例》的核心内容工资增长保障机制、同工同酬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保障这“两同步”的有力举措。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职工群众期待的劳动权益“护身符”迟迟出不了台,并有可能面临夭折!
为此,我们认为,一部既涉及各类企业又涉及亿万劳动者权益的法规,在酝酿起草过程中,不能总是进行“后台操作”,由众多的企业代言人进行幕后博弈,而听不到亿万一线劳动者的声音。因为在“暗箱操作”中,虽然总工会是全国劳动者的法定代言人,但它在简单的数量对比上,显然比不过代表非国有企业的全国工商联以及代表国有企业的各部委的实力。同时,因为企业方的力量异常强大,致使身为国家工资监管部门的人社部也感到无能为力。这种立法博弈中的实力对比不平衡,必然阻碍立法的进程,更从实质上损害广大劳动者的利益。
在当下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相对于社会一般群体而言,职工群众尤其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一线职工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掌握社会资源比较匮乏,收入、地位和社会尊严处于比较弱势。总体上来说,他们是中低收入人群,他们所获得的公共服务的质和量都不足,受困于各种先天和后天条件的制约,其改变自身状况的能力不够。而语权不足,更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特征。他们之所以弱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甚至不通。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这部分群体的地位,这也是弱势最明显的表现。所以,要弥补职工群体在社会利益表达上的缺失,首先就是把表达渠道不通和不畅的地方疏通清理好,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各级工会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维权力度,另一方面在各级人大和政协换届时提高一线职工代表和委员数量和质量,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一个表达的通道,尤其是可以公开表达的渠道和平台。
总之,在《工资条例》的立法进程中,不能缺少一线职工的声音。在《工资条例》的立法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方式大力提高这部条例的透明度,确保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广大民众对于这一条例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然的话,缺失了一线职工声音、被利益集团“绑架”了的《工资条例》即使出台,又能维护职工群众尤其是一线职工多少权益?
博文推荐链接
《工资条例》之争为何没有一线职工声音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
《工资条例》之争为何没有一线职工声音
(博客日报首页“财经·股市·理财”栏目)
《工资条例》之争为何没有一线职工声音
(敏思博客首页“观点”“群组日志推荐”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