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巾帼打捞队

标签:
杂谈 |
昆明巾帼打捞队保卫滇池23年 捞出垃圾上千吨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413/Img305714448.jpg |
队员们每天的工作是清理滇池中的漂浮物和水葫芦 记者王鹏/摄 |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413/Img305714449.jpg |
工作之余对唱自己创作的船歌,作为娱乐消遣 记者王鹏/摄 |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413/Img305714450.jpg |
每天工作8个多小时,捞出的污染物已有上千吨。记者王鹏/摄 |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413/Img305714451.jpg |
巾帼打捞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王鹏/摄 |
昆明人对这支由西山区新河社区妇女自愿者组成的"巾帼打捞队"不会觉得陌生。过去23年,每一天早上7点她们都会来到滇池大坝集合,然后摇动起手上的船桨和打捞网,开始一天的滇池打捞工作。许多市民和游客都在滇池边上见到过她们的身影,她们还曾经入选2009年的"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她们在为滇池治理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她们其实也都曾经是滇池水质污染的"受害者"。据"巾帼打捞队"队长李云丽回忆,在1987的时候滇池污染已经很严重,整个草海和入滇河道水面都被水草、水葫芦、漂浮物占据,厚度达20公分以上。"船只根本无法穿过厚厚的水草渡湖"。当时住在新河社区一带的渔民被迫放弃世代谋生的职业,男人们纷纷外出打工,而她们则变成家中的"留守妇女"。
然而,这群勤劳的妇女并没有"坐而待毙",谙熟水性的她们开始自发到滇池打捞水草,主动想办法拯救"母亲湖"。到了1988年,社区妇女在西山区妇联把她们组织起来,"巾帼打捞队"正式成立。
在滇池污染最严重的90年代,"巾帼打捞队"的自愿者达到近300人。在最难打捞的是6、7、8三个月份,气温升高导致蓝藻大面积生长,滇池湖水的腥臭扑面而来,每天捞出的海草、垃圾能达到十多吨之多。如今打捞队的固定队员大约在40人左右,每天打捞的工作量也比以前轻了许多。
队员:"我想再吃上滇池的海菜"
"巾帼打捞队"的自愿者每天工作8小时,没有假期,长期承受滇池的风吹日晒,工作具一定的危险性。这些妇女每天可以从政府处领取约40元的补贴,这是今年开始提高的标准。队员张秀芬从87年开始就加入滇池打捞,据她介绍,一开始仅为义务行为,到1988年成立这支队伍的时候,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天6块钱。这份工作并非"优差"。
像张秀芬这样生活在西山区新河社区的村民在放弃渔民的职业后,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也有一部分人在参与滇池周边的绿化、环卫工作。"巾帼打捞队"的自愿者们也有条件像他们一样选择一份更轻松的职业,但张秀芬参加"巾帼打捞队"一干就是23年。她对滇池水质恢复清澈怀有一份很深的期待,"现在水越来越干净,我想过几年就能吃点滇池的海草,还想再捕鱼,就像过去一样。"
滇池水质日益改善,对她们而言是成就感,也是巨大的推动力。
记者:"你还准备打捞多久?"
张秀芬:"他们想让我干多久就干多久呗!"
在工作之余,"巾帼打捞队"的自愿者们自编了许多歌谣,平日里她们一边摇船打捞一边唱歌,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唱的:"小小钉耙有五齿耙,我们用它来把草抓,一天抓它个几千几百把,治理滇池笑哈哈!哎呀,清清的水呀,治理滇池笑哈哈......"。"保卫滇池"的意识在这群平凡的妇女当中根深蒂固,这才是让滇池能够日益改善的最"给力"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