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刊——海派文学的阵地

(2012-07-15 16:49:37)
标签:

杂谈

朱少伟
 
 
  上海素有我国出版业“半壁江山”之誉,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正因有着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派文学期刊曾在此应运而生,并在现代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萌 蘖
  上海最早的中文期刊,由外国教会所属书馆出版,如墨海书馆于1857年创办《六合丛谈》(月刊)、清心书馆于1875年创办《小孩月报》。《六合丛谈》主要宣传科学、文化常识和一些宗教内容,该杂志的问世宣布了上海在期刊出版方面的“零”的突破;《小孩月报》主要发表诗歌、故事、名人传记和科学知识,插图精良,印制美观,可谓均得风气之先。
  外国教会所属书馆出版的期刊,仅能给人们带来“一时之新”。由于传统文化仍保持着相当的力量,人们自然渴望阅读到“本土杂志”。因此,在1872年11月,《申报》馆以文艺副刊形式,开始出版每月一册的《瀛寰琐记》(后更名《四溟琐记》、《寰宇琐记》),至1877年2月停刊。《瀛寰琐记》各期以卷次编号,为24开线装本。该刊内容侧重文艺,有随笔、诗词、书信、散文、人物小传、专著序跋、译作等。它连载的蠡勺居士译的小说《昕文闲谈》和静轩居士译的日本名著《江户繁昌记》,是迄今所知的近代最早的完整译作。
  1876年冬,上海机器印书局受《寰宇琐记》启发,出版沈饱山编辑的《侯鲭新录》。这也是一份以文学为主的月刊,停刊时间不详。它曾发表秦云的《裁云阁词钞》、张维屏的《海天霞唱》、朱荫培的《芸香阁尺一书》、六幸翁的《花海四游图记》等。1892年2月,《申报》馆又创办文学杂志《海上奇书》,由韩邦庆编辑。它的前10期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停刊时间不详。
  崛 起
  到清末,上海中小商人和一般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构成都市新型的大众群体。其中不乏拥有一定闲暇时光者,他们的文化消遣需求,对海派文学期刊的萌蘖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而,当时上海文学期刊纷纷涌现。据统计,近代上海一地出版的文学期刊,就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其中较主要的有《新小说》(月刊)、《绣像小说》(半月刊)、《新新小说》(月刊)、《小说世界》(半月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半月刊)、《新世界小说社报》(月刊)、《小说七日报》(周刊)、《月月小说》(月刊)、《小说林》(月刊)、《竞立社小说月报》(月刊)、《白话小说》(月刊)、《十日小说》(旬刊)、《小说时报》(月刊)、《小说月报》(月刊)、《小说画报》(月刊)、《南社》(不定期刊)等。
  当时的文学期刊中,有许多已显露海派端倪,最突出的是被称为“清末四大文学期刊”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
  《新小说》于1902年11月在日本横滨创刊,从第二卷起由上海民智书局发行,至1906年1月停刊。该杂志实际由梁启超主持,为晚清最早提倡新小说的文学期刊,其编排体例、作品内容对后来的文学期刊影响很大。该杂志以发表小说为主,并刊登剧本、诗歌、灯谜、译作和文艺理论文章,主要撰稿人有梁启超、吴趼人、羽衣女士、春梦生、曼殊室主人等。梁启超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成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痛史》《九命奇案》,均发表于此。它最先刊登托尔斯泰、摆伦(今译拜伦)、嚣俄(今译雨果)等外国文豪肖像,还译载《世界末日记》、《电术奇谭》、《双公使》、《神女再世奇冤》等外国小说。
  《绣像小说》于1903年5月在上海创刊,至1906年4月停刊。该杂志由李宝嘉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其发刊词中宣称“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该杂志以发表小说为主,多属章回体,每回配有绣像图画;另外,还刊登一些传奇、杂记、译作,主要撰稿人由李宝嘉、欧阳巨源、刘鹗、周桂笙、洗红庵主、荒江钓叟等。所发表的著名作品,小说有《文明小史》、《活地狱》、《老残游记》;译作有《卖国奴》、《回头看》、《珊瑚美人》、《天方夜谭》等。在清末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中,它是行销时间最长、销路最广的一种。
  《月月小说》于1906年10月在上海创刊,至1909年1月停刊。该杂志先后由吴趼人、许伏民等主编,相继由上海群乐书局、群学社图书发行所发行。其发刊词宣称:“本社集语怪之家,文字花管;怀奇之客,语穿明珠,亦注意于改良社会,开通民智。”在吴趼人主编期间,主张把小说“导之以入于道德范围之内。即艳情小说一种,亦必轨于正道乃入选”,于是才子佳人小说开始亮相,成为后来的鸳鸯蝴蝶派之滥觞。该杂志以发表小说为主,译作占一半,并兼发论文、杂录,主要作者、译者有吴趼人、天虚我生、陈冷血、包天笑、周桂笙等;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吴趼人的《两晋演义》《上海游骖录》,白眼的《后官场现形记》,大陆的《新封神传》,萧然郁生的《新镜花缘》,以及译作《美国独立史别裁》、《虚无党小说》等。在《新小说》、《绣像小说》停刊后,它被视为处于中心地位的文学期刊。
  《小说林》于1907年2月在上海创刊,至1908年10月停刊。该杂志由黄人主编,小说林宏文馆有限合资社发行。其宗旨是:“输进欧美文学精神,提高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该杂志以发表翻译小说为主,注重小说理论研讨,兼顾诗话、戏剧和原创小说。尤其强调小说的艺术性,宣传西方美学思想。所发表的原创小说以东亚病夫的《孽海花》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外国著名作家嚣俄、大仲马、狄更斯、施谷脱(今译司各特)的作品,也颇引人注目。
  综观这些期刊,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特点:(一)中西合璧,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栏目各异,但都积极译介外国优秀小说,尤其是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给上海文坛造成一种新气象。(二)引进新理念,有的在内容上凸显“人本主义”,有的融入西方美学思想,有的将欧美期刊编排、装帧形式为己所用,此皆成亮点。(三)注重研究,它们多辟有文艺理论方面的栏目,以之拓宽编辑思路。这些正是海派风格的初现。
  繁 盛
  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前期,上海的现代商业和出版业有较快的发展,这里被称为“远东第一大都会”。而且,海派作家已构成一个有力的流派集结,他们对许多文学期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年9月,施蛰存、戴望舒、徐霞村、刘呐鸥、杜衡等在上海创办《新文艺》月刊,它于1930年4月停刊。该杂志的内容有小说、戏剧、诗歌等,各类作品均以反映都市风景和租界市民生活为主,艺术上借用意识流与象征手法。这是一份海派作家编辑的很有知名度的杂志,也是他们创办海派文学期刊的一次尝试。
  1932年5月,随着《现代》月刊的面世,海派文学期刊终于迎来兴盛的局面。《现代》由施蛰存主编,从第三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第六卷第二期起由汪馥泉接编,上海现代书局发行。该杂志整合、强化了海派作家的文学趣味和艺术,陆续推出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杜衡等的许多体现流派特点的作品,登载戴望舒、杜衡、李金发、林庚等译的大量具有西方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也发表不少左翼作家如王鲁彦、魏金枝、沙汀、彭家煌等反映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作品,还同步跟踪和译介国外的文学。
  在“现代”思想的主导下,施蛰存始终坚持使《现代》成为“综合性的、百家争鸣的万华镜”,强调“杂志的内容,除了好之外,还得以活泼、新鲜为标准”;开设“画”专栏,用稿范围为“中外古今文艺上有价值或趣味的图版”;又开辟“编辑茶座”栏目,加强同读者的交流。正因如此,《现代》成为当时著名的海派文学期刊。
  此外,在1934年至1936年,海派作家们还办过另外一些与《现代》编辑理念合拍的文艺期刊,如施蛰存编的《文艺风景》,叶灵凤、穆时英合编的《文艺画报》,叶灵凤、穆时英、刘呐鸥等合编的《六艺》,它们都曾发表许多现代风格的作品,一些海派作家的后起之秀也亮相于此。需要指出的是,叶灵凤曾在《文艺画报》创刊号撰文说:“文艺而称为画报,或许有人见了要叹气,觉得未免太‘海派’了。”他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在坚持海派风格的前提下,尽力使杂志的面貌“不全然的‘海’”。
  综观当时的海派文学期刊,可以看出其总体特点就是兼容并蓄,广纳百家,而且讲究编排技巧,注重图文并茂,追求印制精美,刻意与读者互动。《现代》由于充满现代气息,每期发行量很快逾万册,以至《申报》上的广告称其为“最大最充实的纯文艺刊物”。
  昔日以《现代》为代表的海派文学期刊群,虽然存在时间不算太长,但其新颖的编辑理念却辐射到了后来的许多杂志中,如“孤岛”时期的《万象》、《紫罗兰》、《小说》等。可以说,其影响力是深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