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E/C7/3F/3F.jpg
孩子们只有在寒暑假才能来到书店读书,他们是全民阅读活动的希望(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贾东岸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今日看点”“建言献策”栏目推荐
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感谢敏思博客首页“阅读”“群组日志推荐”栏目推荐
世界出版大国为何遭遇阅读尴尬
——阅报随话(107)
你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吗?是世界读书日!
你知道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至今多少年了吗?已进入第六年了!
这个类似知识竞赛的开头,无非是给各位博友做个提示。我想,如果你不看近日报纸的话,如果你不参加这类活动的话,你可能是回答不出来的。我亦如此。这说明,“4.23”世界读书日并未家喻户晓,全民阅读活动并未深入人心。
“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有关方面照例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第八次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明经过多年大力推进,已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始显出成效。不过,同时我又看到另一个数据。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徘徊不前,只增加了不到1/2本。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世界出版大国为何遭遇了阅读尴尬?是我国全民读书风气不盛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阅读报纸101.16期(份),人均阅读期刊7.19期(份)。我向来对此类调查的准确度持半信半疑态度,然而即使这种调查,也透露了55.1%的受访者在个人评价中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即使这种调查显示的人均阅读量,和西方发达国家和日韩国民人均阅读量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至于为什么全民读书风气不盛的原因,新华网曾做过调查问卷,“没时间”说、“娱乐方式多元化”说、“书籍质量差”说、“没有良好读书环境”说等都列在其中。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村图书市场迟迟难以成长乃至持续萎缩。据统计,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而到了2009年,差距进一步扩大为82:18。人均购书量增长缓慢还有一个原因,和我们长期养成的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有关系,我国文化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增长不大。
那么,世界出版大国遭遇阅读尴尬和书价过高有关吗?回答也应该是肯定的。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出版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于目前的图书价格,有51%的读者认为“比较贵”,仅有31.8%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合适。可见,整体来说读者认为书价偏贵。尤其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5900元的农民而言,让他们在生活之余拿出几百元来买书是不现实的。书价太高无疑是阻碍我国人均购书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然而有趣的是,说书价贵的多为读者,认为书价并不贵的多为出版人。有出版界业内人士认为:“和收入比,和其他文化消费比,和国外图书比,中国的书价真的不高。”他们认为,书价过低将导致图书零售业难以维持,作者的收益难以体现智力活动和知识创造的价值,缺乏写书的动力,于是好书少,读者也少,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书价过高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看来国家应考虑出台相关税收倾向政策对出版业予以扶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书价过高的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建议,国家可分别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收政策的倾斜。降低原创作者作品稿酬税率,减免全行业增值税,免除传统零售书店所得税。”她的建议在出版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大家认为如对零售小书店实施减税或免税政策,对小书店来说能减轻很大负担,这样书店将遍布城乡,对于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将大有裨益。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E/C7/4A/4A.jpg
书店成了阅览室已是一道风景线,是图书馆新书少,还是书价过高呢
世界出版大国遭遇阅读尴尬,是否与图书质量有关呢?回答又应该是肯定的。
其实,我们的世界出版大国地位有些名不副实。一方面,中国每年出版图书量无论以种类数量还是以总印张数量来算,都可算是世界出版大国。但我国图书的总印张数量与同期GDP和人均收入增速相比是低的,我国的购书量则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的图书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出版业的声誉。
近年来,图书市场跟着“出书热”走,从言情小说热、武侠小说热、股票图书热、明星传记热到中学生出书热,造成了图书市场的无序化。五十几个版本的《红楼梦》、《西游记》,六十几种新装帧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一部《老照片》引发的怀旧情绪,导致《百年老照片》、《军事老照片》、《外国老照片》、《老相簿》蜂拥而上;《绝对隐私》的畅销,又启发了《单身隐私》、《情人隐私》等一大批隐私侦探的灵感;少儿图书、名著翻译、词典大全等等选题重复、质量可疑的书籍泛滥成灾。一些出版社为了追求暂时利益滥发书号,热衷于做大书、伪书、跟风书、项目书,东拼西凑、粗制滥造,造成图书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混乱和图书商品的大量积压。据新闻出版署统计,我国出版业截至2002年库存积压图书近50亿册。结果无非是造成赔本赚吆喝的大减价,大街上“打折书”、“论斤卖”到处可见,让读者觉得书价水分太多,书价虚高,对图书出版业意见很大。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图书出版业和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否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文化的进步事业。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当前图书市场的种种问题,对图书出版和图书市场加强规范,同时运用市场调节的方法牢牢把握市场运作,制定出对于真正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著作出版的优惠政策,目前图书出版和市场的问题是可以得到逐步解决的。如何进一步激发和扩大图书消费,不仅事关中国能否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博文推荐链接
世界出版大国为何遭遇阅读尴尬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世界出版大国为何遭遇阅读尴尬
(博客日报首页“今日看点”、“建言献策”栏目)
世界出版大国为何遭遇阅读尴尬
(敏思博客首页“群组日志推荐”、“阅读”栏目)
《世界出版大国为何遭遇阅读尴尬》
(文学博客网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