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几句“四千万”

(2011-04-13 19:18:45)
标签:

杂谈

   也说几句“四千万”

 

 

日前,知名高校某教授一言“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你是我学生”,引发网友热议。批评者认为,老师以金钱来衡量学生,这种导向是教育的悲哀;支持者认为,教育赋予的知识能力就是用来创富的,激励学生追求财富并没有错。

    该教授随后解释,培养学生的财富意识是其工作内容之一,而且“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追求财富的合法性正当性值得肯定。甚至在多元开放的时代里,将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之一也无可厚非,因为追求物质上的成功,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但该教授的言论并非止于此。从“4千万”的“高门槛”,到“逐出门墙、清理门户”式的冷酷严苛,再到“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在这里,财富已不是衡量成败的 “标准之一”,而是“最高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这远非“励志”或者“培养财富意识”所能解释了。

    然而,如果该教授不用天文数字和激烈言辞来刺激大众,而改用温和的方式去表述,还会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议吗?恐怕不会。因为类似的“励志”,在我们身边何尝少见!一直以来,父母对子女“成龙成凤”的期望,教师对学生“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嘱托,以及连问候语都变成了“在哪里发财”的社会评价体系,都普遍隐含着以财富为评判标准的成败观。多少人早就习以为常,从不质疑。近几年来,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更有变本加厉之势。在职场上,风行多年而热度不减的“成功学”中,从不掩饰对于金钱财富的极致推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体,也连篇累牍渲染名车豪宅、一掷千金式的奢华生活,将之标榜为“成功人生”的典范。这些“成败观”裹挟着人们,把人们推到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境地:如果不成功,那就是失败;而评判的标准,就是金钱财富。

    这种成败观的要害,就在于它简化了人生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价值,甚至会扼杀人诸多的发展可能性。人生绝非只有狭窄的经济领域。对信仰的坚守,对美德的践行;对真理的探索,对知识的创造;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维护等等,都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的物质财富,但它们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财富去衡量。即使是对于该教授“大多进入商界”的学生而言,若人们对企业家从心底产生敬意,也更多是着眼于他们多大程度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是他们的敛财能力。

    回到眼下的争论,就是教师当然可以对学生进行创富“励志”,至于“雄心壮志”,无论“4千万”还是“4亿”都无伤大雅。但绝不应将之定为判断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将贫穷斥为“耻辱”。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要轻易给人生贴上成败的标签,更不能标上金钱的价码。

 


 

2011年4月13日   02:02-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封寿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