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元节”观灯风俗趣谈

(2011-02-16 08:27:38)
标签:

文化

读书

人文/历史

随笔

随笔/感悟

艺术赏析

文学/原创

知识/探索

分类: 读书杂谭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F/4D/A0/A0.jpg

传统手工艺灯与现代多媒体科技融合的上海豫园元宵灯会  (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知白守黑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推荐

感谢敏思博客首页“文史”“群组日志推荐”栏目推荐

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上元节”观灯风俗趣谈   

 

  古时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上元节”,放灯是最主要的景观。从遗存的文学作品中寻觅元宵节俗,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和北方元宵观灯风俗的异同,相同在于“人走灯不走”,不同的在于“灯走人不走”,颇有情趣。 

  所谓的“人走灯不走”,说的是在固定场所悬挂花灯,让游人来观看。这是古往今来南北地方元宵节观灯风俗的最主要形式。这种风俗形式的描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古代小说中都不胜枚举。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此描写最大量最详尽的文学作品恐怕是《水浒传》了吧?《水浒传》中为了烘托北宋时庆贺元宵大放灯火、欢闹热烈的气氛,至少有五处写到了那种家家门前搭灯棚挂花灯的盛况。其中对“鳌山”的描写最为细致,最为生动。作者写了东京、北京、清风寨这三处元宵灯景中的“鳌山”。可见,当时全国各地通行的元宵观灯风俗都是“人走灯不走”的。 

  有没有不一样的元宵观灯风俗——即“灯走人不走”呢?近年来倒是在自己的家乡戏里有了新的发现。沪剧是上海地方戏,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现流传于上海城区和郊县及苏浙一带。沪剧有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徐阿增出灯》,它就用唱词的形式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灯走人不走”的场景。沪剧表现的苏浙一带元宵节观灯的形式是“出灯”,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巡街表演,即“灯走人不走”。这在笔者所看到中国传统元宵节观灯形式中是唯一的,而且“出灯”的顺序、品种相当详细,故颇具史料价值。 

  据我了解,南方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如有“江南第一灯会”美誉的浙江海宁硖石,元宵的夜晚,大型主题灯彩、表演方队及近千盏提灯、挂灯、艺术灯,在江南丝竹、腰鼓、打莲湘、硖石威风锣鼓等民间歌舞的伴随下,一路出灯,如龙行蛇舞,绵延数里。广东汕头、惠州,安徽黟县,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现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结合舞龙、花车等巡游活动。 

  从以上所述元宵观灯南北风俗的异同,可以看出我国民俗民风认同的文化取向——文化兼容与合而不同。观灯的“人走灯不走”是南方北方的共同点,观灯的“灯走人不走”是南方的另一个特点。对此,南北并没有出现激烈的文化对抗,融合成了共识,文化兼容成了我国丰富多彩民俗民风的现实。

 

    注:此文发表于2010年2月28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十五)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第三版,原题为《“上元节”观灯风俗》

 

“上元节”观灯风俗趣谈

2110年2月28日《新民晚报·夜光杯》B3版面


 
    附:以下是2009年2月5日在新浪博客上发布的我的文章《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经修改发表在《新民晚报》上。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春节过后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元宵风俗,以张灯、观灯来庆贺这一节日,故俗称“元宵灯节。然而,虽然元宵节还在年年欢度,但元宵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早已今非昔比,对传统的完整的元宵节俗已经只能从遗存的文学作品中寻觅了。
    这些年为了写元宵灯节的博文,查了一些资料,倒也发觉我国南方和北方元宵观灯风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些不同的地方。相同在于“人走灯不走”,不同的在于“灯走人不走”。仔细看来,颇有情趣。
    所谓的“人走灯不走”,说的是在固定场所悬挂花灯,让游人来观看。这是古往今来南北地方元宵节观灯风俗的最主要形式。这种风俗形式的描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古代小说中都不胜枚举。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此描写最大量最详尽的文学作品恐怕是《水浒传》了吧?
    《水浒传》中为了烘托北宋时庆贺元宵大放灯火、欢闹热烈的气氛,至少有五处写到了那种家家门前搭灯棚挂花灯的盛况。如第六十六回:“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 这些花灯都是让游人前来观看的。书中有时迁“正月十三日,却在城中往来观看居民百姓搭缚灯棚,悬挂灯火”的描写,还有宋江、柴进、戴宗、李逵四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到东京看灯,遍游六街二市,只见“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的场景描写。
    元宵节家家悬灯庆祝的这一古老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但南宋时元宵节的“灯市”更为光焰夺目,达到了一代顶峰。所谓的“灯市”,即在主要商业街两边的茶肆罗列出售各种彩灯的市场。据《武林旧事》所记“灯之品极多……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在“灯市”活动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也是最令人神往的就是“鳌山”了。所谓的“鳌山”,原来是指古代传说中海上巨龟背负的神山。后世每逢元宵节,即模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而起,供游人观赏,谓之“鳌山”。
    《水浒传》作者在对元宵赏灯风俗极其精彩的描画中,对“鳌山”的描写是最为细致,最为生动的。作者写了东京、北京、清风寨这三处元宵灯景中的“鳌山”。东京御街上的“鳌山”:“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东京天汉桥的“鳌山”:“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京有四处“鳌山”——市中心、大名府留守司洲桥边、铜佛寺前和翠云楼前,描写也颇为翔实。清风寨的“鳌山”:“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鳌山”上金莲灯、玉梅灯、荷花灯、芙蓉灯等花灯,“晃一片琉璃”、“散千团锦绣”、“银娥斗彩”、“雪柳争辉”,好一幅灯景!对“鳌山”的观赏,游人都是行走去的。如书中写宋江与家间二三人去市镇中心、宋江等又手厮挽着来到土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等。      
    由此可见,当时全国各地通行的元宵观灯风俗都是“人走灯不走”的。        
 
      (元宵观灯图·清)                              元宵灯节《中国古文明大图集》
 
    有没有不一样的元宵观灯风俗呢?——即所谓的“灯走人不走”。以我孤陋寡闻,似乎在古诗词和旧小说中没有看到过。只是近年来闲来写博,倒就在自己的家乡戏里有了新的发现。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现流传于上海城区和郊县及江浙一带。沪剧有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徐阿增出灯》,它就用唱词的形式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灯走人不走”的场景。《出灯》是剧中一折大段唱,《出灯》中唱出了当时当地元宵花灯巡街的盛况,比较完整地讲述了“出灯”的顺序规矩和彩灯品种。按唱段中的记录,“出灯”顺序和灯名大致如下:
    (1)头排灯。灯上“无戏无古人”,灯上写有制灯人姓氏,说明当地制灯工匠的地位名望和制作的规模化程度。
    (2)二排灯。“盏盏灯上有戏有古人”。
    (3)金锣灯。包括肃静回避灯、清道旗灯、飞虎旗灯等,模仿古时官员巡街。 
    (4)牌名灯。三十二盏,以天、地、人、鹅等彩灯组成。
    (5)象棋灯。三十二盏,由将帅士相象车马炮卒兵组成。
    (6)古戏灯。二十盏,有:一箭仇、二进宫、三岔口、四杰村、五台山、六月雪、七星灯、八腊庙、九江口、拾黄金;有:一枝梅大闹宁王府、二狼关炮打韩夫人、三锤击走裴元庆、四平山大战老杨林、伍云召起反南阳地、陆地行舟隋炀帝、七擒孟获诸葛亮、八锤大闹朱仙镇、九进中原金兀术、十打嘉兴柳如春。
    (7)十字灯。十盏灯,如一团和气灯,二龙抢珠灯、三星高照灯、四方平静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七星宝剑灯、八仙过海灯、九节连环灯、十面埋伏灯。
    (8)花名生肖戏名灯。三十二盏,此类彩灯颇具匠心,正月梅花老鼠灯,上绘五鼠闹东京;二月杏花老牛灯,红孩儿和牛魔王;三月桃花老虎灯,武松景阳冈上打猛虎;四月蔷薇兔子灯,咬脐郎出猎白兔记;五月石榴云龙灯,唐皇屈斩单雄信;六月荷花青蛇灯,白娘子断桥会许仙;七月凤仙白马灯,马腾出师西凉反;八月木樨老羊灯,杨家将八虎闯幽州;九月菊花猴子灯,孙悟空大闹南天门;十月芙蓉金鸡灯,纣王宠爱妲己精;十一月水仙黄狗灯,杨戬牵着咬天犬;十二月腊梅猪猡灯,猪八戒盘水洞去招亲。(根据唱词整理)
    (9)花篮灯。八盏,有: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铁拐李、纯阳子、韩湘子、曹国舅八仙。
    (10)蔬菜瓜果灯。有冬瓜灯、蕃瓜灯、西瓜灯、塘藕灯。
    (11)河鲜鱼类灯。 有头有脚乌龟甲鱼灯、无头无脚蚌蛯蛤蜊灯、有脚无头螃蟹蟛蜞灯、有头无脚泥鳅鳗鲡灯。
    由此可见,其中说唱的彩灯种类与旧小说和北方许多歌唱元宵观灯的戏曲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沪剧表现的江浙一带元宵节观灯的形式是“出灯”,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巡街表演,即别处是“人走灯不走”,此处是“灯走人不走”。这在笔者所看到的中国传统元宵节观灯形式中是唯一的,而且“出灯”的顺序、品种相当详细,故颇具史料价值。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F/4D/9F/9F.jpg

                         (正月十五观花灯·明《宪宗行乐图》)          
 
    据我了解,南方一些地方至今也还保留着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如浙江海宁硖石,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美誉。元宵的夜晚,海宁硖石就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29组大型主题灯彩、26个表演方队及近千盏提灯、挂灯、艺术灯,在江南丝竹、腰鼓、打莲湘、硖石威风锣鼓等民间歌舞的伴随下,一路出灯、演灯,如龙行蛇舞,绵延数里。各界群众组成的动物灯队、果灯队、扇子灯队、花篮灯队和花灯舞队,一边闹着跳着,一边出灯演灯。广东汕头、惠州,安徽黟县、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当然,现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结合舞龙、花车等巡游活动的。 
    从以上所述元宵观灯南北风俗的异同,可以看出我国民俗民风认同的文化取向——文化兼容与和而不同。观灯的“人走灯不走”是南方北方的共同点,观灯的“灯走人不走”是南方的另一个特点。对此,南北并没有出现激烈的文化对抗,融合成了共识,文化兼容成了我国丰富多彩民俗民风的现实。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国也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具丰富多彩内容的节俗文化。各民族各地域的人们常年乐此不疲地欣赏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汇演,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节目、新气象,形成了世界历史上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文化景象。 
 
 
 
 
博文推荐链接 

趣谈:“上元节”的观灯风俗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

“上元节”观灯风俗趣谈   (敏思博客首页“文史”、“群组日志推荐”栏目)

《“上元节”观灯风俗趣谈》  (文学博客网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