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贪贿者的假面

(2011-08-03 12:24:32)
标签:

杂谈

   贪贿者的假面

 

作者:邓忠强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368

 

唐李肇所撰《国史补》笔记里,记有一则“崔昭行贿事”,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这崔昭是何方神圣?原来他在唐代大历年间曾任御史中丞,按说身为朝廷的监察长官,自然是个为政清廉的正派人物,然而,他其实是个暗地行贿受贿的老手。后来他当了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算得上管辖一方的大员了,可他进京时总要向朝中的那些达官显宦敬献红包,贿礼馈问,唯恐巴结奉承不及。旧日官场,贿风盛行,只要金钱开道,哪怕你为官毫无政绩,甚至多有贪墨,你也能稳坐官椅,照贪不误,而且还会得到“保护伞”的庇护和赞美。这个崔昭正是这样的角色,因为他善于按官场“潜规则”办事,很会用银子打通关节,所以博得“众口称美”,满朝官员都说他的好话。
    这一次,崔昭怀揣着“礼单”又要去拜见某位朝廷大员了。这样的官场“行贿事”虽说司空见惯,算不得什么新闻,但是当时现场一个旁观者的见闻,却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位旁观者就是当时年少的裴佶,裴佶后来在唐德宗时任谏议大夫,官至工部尚书。事隔多年,他说到小时候在姑母家里亲见崔昭行贿,而笑纳者竟是他的姑父。那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在裴佶的心目中,一个素有清高雅正名声的朝廷中央官员,该是何等的令人仰之弥高啊,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使裴佶看到了姑父“麒麟皮”下露出的“马脚”。
    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裴佶有一天去看望姑母,恰逢姑父上朝回宅。看见裴佶,姑父长叹了一口气说:“崔昭是何人,大家都口口声声地称赞他?此人一定是个好行贿的家伙!这样下去,朝廷怎能不乱?”话音未落,守门人上来禀报说:“寿州刺史崔使君前来求见。”姑父闻声大怒,呵斥守门人,甚至要鞭打守门人。
    但是,他又未曾谢客,“良久”才“束带强出”(整好衣冠,系好袍带,勉强出来见客)。不料,“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母在内室听了感到十分诧异,对裴佶说:“你姑父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姑父送客后回到内宅,面有“得色”,满面春风,洋洋得意。他拱着手对裴佶说:“你暂且到书房去休息一下吧!”裴估刚迈出房门还没下台阶,就见姑父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的大字是“昭赠官絁(符合国家标准的粗绸)一千匹”。
    崔昭敬献了千匹官绸,事以贿成,立马成了座上宾,而这位姑父待客,前倨后恭的戏剧性“变脸”就发生在顷刻之间,其速度快得出奇,真令人哑然失笑。崔昭固然可耻,姑父的道貌岸然、伪廉作秀则更可耻。此公标榜清廉,实则贪婪。他责骂崔昭、厌恶其来访,一副正人君子面孔是摆出来给人看的,内心却掩盖着对崔昭不曾来行贿的不满;他受贿后支开裴佶,是怕泄露纳贿丑行;裴佶未及下阶,他便急不可待地掏看怀中礼单,这才是他内心贪婪的本相。所谓“雅望”,不过是其戴上的假面,用以欺世盗名罢了。
    行贿与受贿本是一对孪生的怪胎,假如为官者人人都能凛然拒贿,个个都是官清如水,行贿者就无所施其伎了。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哪有洁净的官场,别看庙堂上一派肃穆景象,其实许多肮脏交易都在暗地里悄悄进行。崔昭行贿中牵出来的裴佶的姑父,正是这样一个装模作样、假廉真贪的伪君子、两面人的典型,不失为映照古代官场丑态的一面镜子。
    李肇《国史补》述说的这段“事实”,虽然早已是尘封往事,但除了辛辣幽默的嘲讽之外,对于我们今天也仍有警戒意义。如何识别当今新时期“两面人”袭用的老谱,倒是需要密切注意的,用得着一句老话:“听其言而观其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