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腾冲之旅
(2011-07-20 22:44:50)
标签:
杂谈 |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四月十二日,他终于渡过滚滚急流的潞江,登上举世闻名的高黎贡山峻峰之巅。“峡底无余隙,惟闻水深潺潺在深箐中。峡深山亦甚峻,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几句简短描绘,再现了当时他只身徒步进入原始森林密布的高黎贡山,所面临的艰险与执著的追求精神。是日即登上高黎贡山分水岭,沿岭西古道而下,穿过新安哨、太平哨、竹笆铺等弹道哨卡,越过龙川江铁索古桥,在当今的橄榄寨住宿一宵。次日经赤土坡到达土锅村。
土锅村位于腾越古城东隅,即今之满邑村,因古代就生产土锅而得名。徐霞客到达土锅村,深为腾越古城风貌所吸引,他不顾一天跋涉的疲劳,迫不及待地入城观赏,对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的腾越古城的雄奇壮丽赞叹不已,称此城是“迤西所无”。
徐霞客到达腾越州城的消息,迅速传人腾越州府,受到各界人士及知州的热情接待,并为其提供一些方便条件。借在县城做考察前的准备工作查阅了地方史料,并对腾冲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战略地位做了较客观的记述。于四月十六日开始了他对腾冲名山胜景的考察。
徐霞客对腾冲的考察主要分西北线及中南线两个部分。西北线主要考察了叠水河瀑布、宝峰山、打鹰山、云峰山、滇滩关、南香甸,然后由界头古道经瓦甸、曲石、酒店返城。中南线分别考察了罗生山、马鹿塘、热海、来凤山、大洞温泉等。
在西北线的考察中,重点记述了打鹰山火山、云峰山仙景及南香甸等。徐霞客对打鹰山火山记云:“……其山乃中起之泡也,其后复下,大山自后回环之,上起两峰而中坳,遥望之,状如马鞍……两峰载处,正其环窝处,前蹲一峰当窝中,其脉复自东北峰降而中度,宛如一珠之托盘中,其前复起两小阜,如二乳之列于胸……土人言:‘三十年前,其上皆大木巨竹,蒙蔽无隙,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足声至则涌波而起,人莫敢近;后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毙羊五六百及牧者数人,连日夜火,大树深筐,燎无孑遗,而潭亦成陆,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从山根分逗云。’山顶之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峰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劫灰之余也。”
从上述这一段记述中可以看到腾冲众多火山群的一般特征。然从徐霞客西北考察线路看,他应从马站火山群一侧古道经过,如果当时他知道此地有如此壮观的火山口,必往而观之。
徐霞客于四月二十三日抵达云峰山进行了为时两天的考察。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山势走向、寺观景物及建寺史话做了较详尽的记述。
在北线的考察中,徐霞客对南香甸的考察别有一番寓意。南香甸系今之明光坝子,徐霞客记述了那里古代采矿、冶炼以及建有“六厂”的史事,为当今研究腾冲地方工业的历史提供了依据。在南香甸考察时,徐霞客因盘缠耗尽而出卖衣裙,又因登高过崖而几乎堕入深箐之中,反映了徐霞客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的祟高品格。
对于中南部的考察,其重点在对热海的详尽描述:“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东濒大溪,西贯山峡。先趋其近溪烟势独大者,则一池大四五亩,中洼如釜,水贮于中,止及其半,其色浑白,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沸泡大如弹丸,百枚齐跃而有声,其中高且尺余,亦异观也。时雨势亦甚大,持伞观其上,不敢以身试也。其东大溪,从南下环山南而西,合于大盈,西峡小溪从热池南,东注大溪。小溪流水中亦有气勃勃,而池中之水,则止而不流,与溪无与也。溯小溪西上,半里,坡间烟势更大,见石坡平突,东北开一穴,如仰口而张其上腭,其中下绾如喉,水与气从中喷出,如有炉鼓风煽焰于下,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或跃时,风从中卷,水辄旁射,揽人于数尺外,飞沫犹烁人面也……又北上坡百步,坡间烟势复大,环崖之下,平沙一围,中有孔数百,沸水丛跃,亦如数十人鼓煽于下者,似有人力引水;环沙四围,其水虽小而热,四旁之沙亦热,久立不能停足也。”
徐霞客360年前对地热显示的描绘与今天热海景观是相吻合的,可见腾冲热海资源的稳定性和可开发性。
从四月十二日到五月二十一日徐霞客在腾历时整整40天的考察,对火山、地热、山川、物产、民情、风俗等做了较为翔实、生动的记述,写了3万多的文字记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于揭示祖国山河的自然奥秘,对于旅游景观资源的考察与评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像中国当代史学家林超民博士在为《徐霞客腾越游记》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他撰写的《徐霞客游记》自问世以来,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徐霞客游记》中的‘腾越游记’是全书中十分重要的精彩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