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悲秋题材的启示

(2010-12-22 10:06:45)
标签:

杂谈

京剧悲秋题材的启示

 

作者:任国征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628

 

    纵观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自从孔子在“夹谷之会”中杀了一个优伶后,文人和艺人就一直交恶不断,矛盾似乎不可调和。阅读史书,文人辱骂戏子搔首低贱,唐初太子李承乾因好戏被废为庶人;观看戏剧,艺人嘲弄文人穷酸迂腐,如唐戏里的《弄孔子》。那么古代文人和艺人真的不可调和吗?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京剧里的悲剧题材,同文学里的悲秋题材竟然奇迹般地类同,这个现象值得重视和深思。

    京剧里对于秋天的描写,大致有10个经典剧目,而且有个规律:几乎全是悲剧或战争主题,唱腔都是偏二黄唱腔的(此唱腔为深沉悲凉)。梳理分析如下:

    1.男主角,战争题材。《四郎探母》,杨延辉的念白“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失落番邦十五年,雁过衡阳各一天。”《九江口》,张定边的二黄摇板唱腔“看夕阳照枫林红似血染,秋风起卷黄尘四野凄然。张定边忧国事心中烦乱,进忠言拦御驾力挽狂澜。”《周仁献嫂》,海瑞的二黄唱腔“风卷黄叶舞满天,阵阵秋风透甲寒。”

    2.女主角,战争题材。《霸王别姬》,虞姬的念白“明灭蟾光,金风里,鼓角凄凉。”《雏凤凌空》,杨排风的二黄原版唱腔“秋风飒飒惊夜梦,金鸡三唱天将明。整云鬓,束衣裙,忙离内院到园中。”

    3.女主角,悲剧场景。《柳荫记》,祝英台的四平调唱腔“想梁兄从夜到天光。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黄,十月寒霜降,不见我梁郎。”《西厢记》,崔莺莺的反二黄唱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两行。”

    4.男主角,悲秋场景。《描容上路》,张广才的麒派二黄原版“见衰柳鸣寒蝉树枯草瘦,秋风起黄叶落扑面生愁。赵五娘孤单单京城奔走,此一去好一似断缆孤舟。”《扫松下书》,张广才的清风引曲牌“黄叶飘飘,叶儿落,秋风号……又听得寒雀鸣于树梢。”

    5.男女对唱,战争题材。《抗金兵》,梁红玉和韩世忠的二黄对唱“望长空秋气紧月明如昼,叹黎民遭涂炭恨上心头。抵燕云图恢复几时能够,禁不住星月下频看吴钩。耳边厢又听得声声刁斗,拂金风凌玉露已过中秋。”

    再看文学界的悲秋。宋玉在《九辩》第三段的开头写道:“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萧杀寒凉……是以忠臣志士遭谗放逐者,感时兴怀尤切。”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人之有秋心,天之有秋气,物之有秋容,三合而怀人之情,凄怆不容已矣。”并说:“放逐之臣,危乱之国,其衰飒辽戾,皆与秋而相当,故《九辩》屡以起兴焉。”

    有趣的是,上述京剧里和文学里的秋天符号非常类似:

    一是“秋风”,又称“金风”。屈原《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宋玉《九辩》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二是“落叶”,或者“黄叶”。屈原在《湘夫人》中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的《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杨炯的《幽兰赋》:“鸿归莺去紫茎歇,露往霜来绿叶枯。”

    三是“秋鸟”,包括大雁、鸣鹤以及各种秋虫。如宋玉的“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鵾鸡啁晰非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杨炯的“白露下而鹤警,秋风高而虬萦。”

    可见,文学与艺术(京剧)彼此启发、互相借力。正像林语堂先生所说:“如果一个人读了古典诗歌转而去读剧本里的曲词,那么他的感觉就像先观赏一束精美的盆花再去游园一样,感到后者远胜于前者:新鲜、丰富、多样。”又像李瑞环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所说,“做好整理加工工作,光靠京剧界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吸收一批有相当文学修养,又通晓京剧艺术的人积极参与”。其实,梅兰芳和齐如山、许姬传,程砚秋和罗瘿公、金仲荪,荀慧生和陈墨香,尚小云和清逸居士、还珠楼主,他们实现了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强强联合。

    文学与艺术的相生共融对于我们当下对于“文学是否是剧作”(《文艺报》9月份大讨论)、建立中国古典学(10月份《光明日报》系列访谈)和设立“京剧学”(11月份中央电视台“学京赛”现场直播仲呈祥的发言)都很有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