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寇的潜规则
(2011-03-01 22:55:07)
标签:
杂谈 |
序:《水浒传》究竟是一部什么书(1)
盗寇的潜规则 从数据看水浒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但若再追问一句:这是哪个权威部门评定的,大概许多人都答复不上来。
现在的文学界,每年或每隔几年就要评定一次奖。这个奖那个奖的,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个传统,是不是明清时代就有?"四大文学名著"是不是明清时代的文学界组织权威人士评定的?答案却是:否!
"四大文学名著"其实是个人提出来的。这个人,就是明代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
李渔在给醉耕堂版《三国演义》写序言的时候,曾经提到,冯梦龙认为明代有四大奇书,即《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这当然是他的个人意见,没有"投票确认"。到了清代,《红楼梦》出来了,有人认为《金瓶梅》写性生活场面过多,是一部"淫书",于是就把《金瓶梅》从"明代四大奇书"中抽出来,补上《红楼梦》,并相应的将"明代四大奇书"改称为"明清四大奇书"。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各大学文学院开讲中国文学史,教授们继承了这一说法,不过又把"明清四大奇书"改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并逐渐定型。
可见,这一提法,只能说是个人意见或少数人意见,不是定论。正因为如此,后人加上《儒林外史》《镜花缘》《封神演义》之类,又提出"八大名著""十大名著"等等说法。
就拿"四大文学名著"来说,因为内容不同,所以风格迥异:《红楼梦》最善于写情,不但写了大观园中"哥哥妹妹"的儿女情长,也写了人生百态,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三国演义》最善于写战争和人际关系,是一部半文言的政治历史小说,所有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有所本,可以说是"九分真一分假"的样板;《西游记》最善于写佛道神仙和妖魔鬼怪,除了唐僧到西天--也就是印度去取经是实有其人其事之外,其余都是想象中的神话;《水浒传》呢,是元代人根据当时流传的话本、民间故事和戏曲连接起来改编而成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是一部影响了中国十几代人思想认识的"奇书"。但是从它的社会影响来说,却又不能算是一部好书。
说它"奇",不是指书中的人物生动、故事有趣、文字优美,而是指它的取材:在古今中外成名的长篇小说中,至今也只有这样一部《水浒传》,是以土匪强盗、地主恶霸以及各种坏人和铁杆儿歹徒做主角,而且是拿他们中的多数人作为"忠义"的正面人物来鼓吹歌颂的。古今中外写土匪强盗的小说并不少,但是极少有鼓吹歌颂的--除了是写侠盗如罗宾汉和燕子李三之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儿?这里面作者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动机和苦衷。
正因为如此,《水浒传》面世四五百年来,有人说它好,也有人说它坏:说它好的,强调宋江的投降是"忠君"的行为,把梁山泊众"好汉"捧成英雄,连书名都从原来的《江湖豪客传》改成《忠义水浒传》《京本忠义传》等等;说它坏的呢,又认为它颠倒黑白,把为非作歹的匪徒恶霸吹捧为对国家忠、对朋友义的英雄豪杰、好汉义士。从明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就曾经多次以"诲淫诲盗"为由把它列为禁书,不许出版发行阅读。即便解禁以后,民间也有"少不读水浒"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少年人思想认识单纯,对是非好坏的分辨判断力不强,容易拿书中某些人物的"霸道"和"匪气",当作"英雄业绩"去模仿学习,从而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