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钟的隐喻

(2011-02-26 23:27:37)
标签:

杂谈

古钟的隐喻

——关于中国画家诗的几个理论问题(1)  

幽谷钟声

中国画家诗话

 

  我曾经在六和塔撞响一口古钟,当钟声在钱塘江上萦绕、消失,我的心头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隐喻:古钟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抑或说,作为自在的一口钟,和偶然相遇的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我撞响一口千年的古钟,钟声是古钟自身的呼唤,还是我发出了内心的呐喊?钟声蕴藏在沉默的金属之中,也隐藏于我隐秘的思绪,直至我们相遇,钟声才偶然闪现,转瞬又归于寂静。

  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我的叙述关联着这种相遇的惊奇、渴望与沉思。面对画家的作品,也如同面对一口口历史遗留的古钟,有的你能有缘敲响,而有的只是匆匆一瞥,有的则仅仅是模糊的远观。这种敲响古钟的机缘并不多见,钟声在我的心头回荡,一些尘封的画面逐渐显现,我知道,那里有我的宿命。

  每个人敲响的钟声都不相同,这和钟无关,它多数时间只是一个沉默的思考者,钟声关联着敲钟人的心境、修养、体力和情感,这真是一个有意味的话题。

  中国诗歌、绘画、古钟都是千百年前时空的积淀,它们含蓄、内敛、隐秘,那些书斋、花园、茅庐之中的私语,在面对我们热烈宣泄的时代时,究竟是谁感到了一种忧伤与刹那间的愕然?那些由宣纸、素绢、窗棂、温婉的后花园构成的时空碎片,在我们的眼前流淌,我们早晚也会纳入这条流淌的河流,而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置身河流之外,只是身在某一支流的我们,没有意识到那个共同的源头。

  我面对画家诗的心态由此平和,我不是没有奢望,只是这奢望无非是倾听自己敲响古钟的清音,这种情境令我迷醉,几乎不能自已。我决定在路上完成这个过程,在路上,我会自在的走路,凝视,倾听,而这本书的一切,无非是路上的日记而已。

  撞响钟声的境界在于偶遇的机缘,如果是寺中的撞钟人,那么撞钟人的意义仅为古钟的附庸,我们不愿成为一个附庸者,所以所有的光芒都是瞬间的领悟。 一 理论缘起

  画家诗是一个尚未完全澄清的概念,但也不难理解,所谓画家诗,就是画家创作的诗歌。简言之,画家诗的创作主体是画家,而画家诗所表现的,是具有画家独特视角、关联着画家的情感气质,与画家的笔墨韵律相关联的诗性境界。但历来画家与诗人本不分家,尤其是文人画出现以来,绘画的创作主体是文人,而文人几乎皆能为诗,文人画的鼻祖王维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在意境上已经不分彼此,水乳交融。及至宋代,随着文人画的成熟,画家在画上题诗已经蔚然成为风气。画家为诗虽则也是诗人之事,又不同于诗人之创作,因为他们的基本话语方式是笔墨形象,诗则是笔墨之余事,既然是余事,写作的状态就变得十分自由,不受什么束缚。与逸笔草草的文人画一样,画家诗也多不求格律严整,而是抒发胸中臆气而已,和诗人诗相比较,画家诗更有画面感,也更直白。

  自唐宋以降,中国诗歌的创造力大为减弱,这与中国多年的异族统治、意识形态的禁锢有直接关系,元曲的俚俗,明清的暗弱僵化,都使诗歌成为一种失去自由的完美形式。但在画家群体那里,这种自由度并没有完全丧失,将唐寅、石涛、郑燮乃至齐白石的诗与同期的诗人相比,那种高度的自由、强烈的情感因素体现得十分典型。这条脉络是唐宋气象的延伸。中国诗歌没有在唐宋后完成其新形态的建构,以致在近代出现了语境的迷惘,转而向西方文艺寻求借鉴,这种创造之殇不是从清代开始的,而是在宋末就已经显现端倪。梳理画家诗的脉络,是对宏大纯正的唐宋气象的追寻,是自支流而向源头的漫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