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镇馆之宝(组图)

标签:
杂谈 |
- NO.1/33
- 早春图(宋·郭熙)郭熙(11世纪),温县人,字淳夫。绘画从师李成,既运用淡墨手法,又重视大气、明暗的空间表现,创造理想化意境。《早春图》笔墨轻重适宜,技巧娴熟,与范宽“溪山行旅图”合为双璧,为北宋画屈指精品。
- NO.2/33
- 万壑松风图(宋·李唐) 李唐(1049—1130),河阳人,字晞古。山水初法唐代李思训,其后变化自成一格。 《万壑松风图》气势雄浑,令人神惊目眩,为李唐76岁时所画。这幅传世绘画无论构图、笔墨还是设色均为极精之品。
- NO.3/33
- 溪山行旅图(宋·范宽) 范宽(10世纪),华原人,名中正,字中立。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范宽画山水从师李成、荆浩,他认为“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溪山行旅图》构成厚重浑沦,令观者有真山压面之感,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名作。
- NO.4/33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 NO.5/33
-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贴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现收藏于台北博物馆)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 NO.6/33
-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 NO.7/33
-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 NO.8/33
-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
-
- NO.9/33
- 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颜书墨迹之一。从帖的内容看,讲的是讨伐安禄山叛乱取得了胜利,颜真卿闻讯感到十分欣慰。据考,这段史事约发生在大历十年 (775)或十一年(776),当时颜真卿是六十七或六十八岁。颜真卿曾是坚决反对安禄山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盟主,后因反对权相元载弄权蔽主而遭排挤,大历元年(766)被贬至湖北、浙江、江西等地作地方官。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 NO.10/33
- 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此版本《尔雅》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 NO.11/33
- 藏文版《大藏经》藏文《大藏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惯用的佛教经本,是由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摞,上下以经版夹住,用丝带扎紧并附上白色哈达,最后以黄绫经衣包裹,成为完整经箧。这种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经叶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图案。
前一篇:职业化拷问·奥斯卡诅咒
后一篇:西单女孩·乞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