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C/66/3B/3B.jpg
城里的孩子们说:北斗星是啥?怎么天上啥也看不见?
(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时评圈子推荐”栏目推荐
感谢敏思博客首页、“观点”、“群组日志推荐”栏目推荐
城市的夜空为何望不见朗朗星月
——阅报随话(97)
一位城市老人对记者说:“有一次小孙女问我,北斗七星是啥,我没法跟她说,因为天上啥也看不见。”老人又说:“咱都是小老百姓,大道理也不会说,也听不懂啥数据,我一把老骨头也就算了,但我的小孙女啥时候能看见星星呀?”这位老人的苦恼,反映了城市市民希望告别灰霾、重见蓝天、呼吸干净空气的强烈愿望。
据《工人日报》9月12日报道,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分析城市灰霾天气的原因,机动车排放是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机动车尾气里中所含物质降低了空气能见度,导致灰霾现象在机动车密集的大都市频繁出现。一个城市的交通畅通与否与灰霾的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低怠速行驶也是影响尾气排放的因素之一。来自北京市交管局今年9月的通报表明,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450.3万辆,另外每天有38万辆外省机动车进出北京。仅今年1-8月,北京就新增机动车46.1万辆。而早在两个月前,临近的天津市机动车也突破160万辆大关。根据环保部的有关数据显示,北方部分地区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已经达到了100天以上,广东、江苏、浙江的一些城市灰霾污染则更为严重。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大气能见度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下降大约7~15公里,形势不容乐观!
当然,对于过于专业化的标准和数据,老百姓不见得看得懂,但是灰霾的城市天空,却让市民们感同身受。有个经常坐飞机往返各地的商人感慨地说:“每次从天空中,看见窗户外面变灰了,就知道快要落地了。”凡是登过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游人,从高空俯瞰黄浦江两岸风光时,都会有一种兴奋而又遗憾的感受,城市气势雄伟,但是总是罩在云里雾里看不清晰。其实,身居城市的人们久违了蓝天白云,城市的夜空望不见朗朗星月,还不止城市灰霾污染这一个原因,高速畸形发展的高楼阻碍了人们视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记得几年前,刚搬家住在市中心苏州河沿岸附近的一幢高楼里,窗口视野开阔。但不久,马路对面像雨后春笋一般耸立起了一排排高楼,真如上海话所说像“排门板”一样挡在面前,只能天天和对面大楼面对面、干瞪眼。和同事朋友闲聊起来,大家差不多都有这种苦恼。尤其是还居住在高楼底下老房子的人更是叫苦不迭,万般无奈。数字显示,上海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层建筑有40幢;建于八十年代的有650幢;而九十年代十年间就兴建了2000多幢,其中仅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就有100多幢。自1993年以来,平均每天就有一幢高楼在上海崛起。根据上海市规划局的统计,从1996至2003年6月,上海全市8层以上的高层,包括经审批的已建、在建、未建的合计有6783幢,其中,18层以上为2655幢、30层以上的为587幢,如此规模的高层建筑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相比肩。如今,陆家嘴、人民广场、虹桥开发区、延安路沿线、苏州河沿岸都已成为上海高层建筑集聚的地区。
数千幢高楼在推动上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高层建筑密集,直接造成城市密度大,进而导致道路压力大、供水供气紧张、管线铺设难度大等市政难题。数字显示,上海中心城区现状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纽约、伦敦和巴黎,略高于东京。就上海中心城区内环线以内的核心区而言,人口密度是东京的3倍,巴黎的1.74倍。而中心城区目前的功能、规模所产生的交通量,已经超出城市道路交通空间和综合交通设施所能承载的容量,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已经超负荷运转。上海的高层建筑主要还带来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的问题:城市原有通风廊道被分割阻断,城市局部热场变化;大量高层建筑的无序发展,使上海市固有的代表性天际轮廓遭到破坏。高层建筑不再是城市风景线,而是让人讨厌的视觉屏障。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被笼罩在高层建筑的阴影中。由于受到高层建筑的包围,苏州河变成了“苏州沟”,城市绿地如今成为“盆地”。同时,高层建筑的高强度开发还影响了周边日照环境,引起居民纠纷。
阻碍城市市民观看夜空视野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夜间“光污染”问题。今天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都在大规模实施夜景照明的“亮灯工程”,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五光十色的彩灯映衬着立交桥,高高的路灯射出雪亮的光柱,探照灯照射出大厦轮廓……灯火辉煌中,打造出城市的不夜城新形象。上海推进夜景照明工程,要求写字楼夜间无人时也要开灯。根据上海市照明协会的调查,上海夜空的亮度已经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100倍还多。从美国回郑州探亲的人的眼中,郑州的夜比他们长期生活的纽约更亮,光线更强烈。我国城市“亮灯工程”普遍存在着照明时间长(郑州市夜景照明每天晚上彻夜长亮)、夜景照明不分商业区和居民区和夜景照明设计不专业,灯具的选择缺乏科学论证等问题。于是,入夜后,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光雾”。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C/66/48/48.jpg
南京市区道路上拥堵的机动车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C/66/49/49.jpg
上海高楼包围下的老房子
我没有看过上海以及其他城市现在有多少人家能在家里看到月亮和北斗星的统计,但从以上的情况可以判断,如今能诗意地看到月亮和北斗星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如我这般居住在高楼之上的人家,在窗口只能看见一个始终残缺的天空,可想而知,已望不见寥廓天空上的一轮明月和一杓北斗星的不知有多少?我想,更多的居住在高楼群底下老房子的人家,尚且连每天能晒到几小时阳光都是“苛求”,对望见中秋的月亮更是奢求了。
不过,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城市大气污染的情况正在有所改善。北京的市民说:“说实话,北京举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空气变得好多了,蓝天也多见了,空气质量在各方努力下,一天天好了起来,相信以后会更好。”上海的市民最近也在反映: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现在上海的空气透明度很高,晚上还能看到星星,月亮也很亮。”是的,根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上海市优级天数已经接近历史上优级空气质量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空气质量更是10年来最佳。据了解,目前,全国大中城市都在积极推进“蓝天工程”,通过综合治理,改善当地的天气质量。
然而,治理城市“大气污染”、“高楼畸形发展”和“光污染”的任务任重道远,因为不少城市的主政者们没有真正脚踏实地地去做治理工程,他们感兴趣的还是加快速度地在抓城市形象大发展!可以悲观地说,以后的这十年,各大中城市的高楼将更多更高,夜灯将更多更亮,当然大气将更脏更浊。我的担忧并非多余,有更多的人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呢。前几天,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进行了一次“专题询问”,由政府多个部门负责人公开应答十多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现场考问”,主题是:世博后城市长效管理,准备好了吗?其中,作家叶辛委员提出了很有分量的问题:“如果明年天不像今年这么蓝了,水也不这么清了,路也不这么畅了,怎么办?”管“天”的环保局长坦诚答道,“要让天更蓝,一定是‘持久战’加上‘攻坚战’。”确实,大气污染治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长期坚持治理措施,还需针对突出问题采取攻坚战,逐步加以解决,才能达到“天更蓝”的效果。
老百姓对望不见朗朗星月是无奈的,但总希望中秋夜能够望一望中秋明月。按我国的风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亮升上时,是合家聚坐高处,边食月饼瓜果,边赏玩月色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是晚老幼皆往高处,争先望月。”老百姓合家团坐,把酒赏月,是其乐融融的最好方式了。可惜,今天的不少大中城市的市民可能在家里已经看不到中秋圆月了。当然,人们可以选择赏月的好去处,但“结饰台榭”、“争占酒楼玩月”的毕竟是极少数,去户外如海边江岸、公园和大型绿地赏月的也毕竟是少数,而且中秋的灵魂是全家团圆,看月亮应该是在自己家里的啊!这怎不令人遗憾再三!现在要求马上能看到朗朗星月,已是不现实。但有所治理“光污染”,这似乎还是可能的吧。
前两年,有市民倡议中秋节关闭景观照明灯,得到市民们积极呼应,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据报道,前些年在中秋夜上海外滩及浦东建筑群、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哈尔滨中央大道、西安钟鼓楼广场、重庆朝天门码头、南京夫子庙、武汉汉江滨江风光带和深圳世界之窗这8个城市地标,同时褪去了所有的美丽霓裳,隐入夜色之中。同时,上海100栋建筑也实施半小时的集体熄灯。这正是富有诗意的夜晚,每个人将为此感动。但愿今年中秋夜乃至往后的中秋夜都能如此,让我们陪着老人和孩子能过一个充满月光的诗意般的中秋节。
博文推荐链接
城市之夜为何望不见星月 (兰亭书院推荐)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时评圈子推荐”栏目)
城市的夜空为何望不见朗朗星月
(敏思博客首页、“观点”、“群组日志推荐”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