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梅雨诗词赏析

(2010-07-19 09:00:29)
标签:

文化

诗歌

读书

随笔

随笔/感悟

闲情逸致

文学/原创

杂谈

分类: 读书杂谭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B5/DF/DF.jpg

江南梅雨天(国画·张嘉林作)(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水复花明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推荐

感谢敏思博客首页及[文学]栏目推荐

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

——梅雨诗词赏析

 

    以“梅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今载籍中寥若晨星。而对“梅雨”的文学记载,又绝大多数出自古典诗词,尤显中国古典诗词之博大精深。

    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进入梅雨季节后,江南一带几乎天天都在下雨。一会儿阴雨绵绵,雨点飘洒着钻进雨伞,湿了行人的头发衣衫。一会儿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从变黑的天空倾泻下来,地上很快积成水洼,浸透了行人的鞋袜。即使不下雨的时候,也是让人闷热潮湿,身上热乎乎湿漉漉地特难受。怪不得,有人说,江南的梅雨天是和北方的沙尘暴天一样令人讨厌。然而,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水稻插秧十分有利,是农业一年耕作的的最佳时间段。古人和今人一样,也是怀着一种褒贬喜怨的复杂情感看待梅雨的,但古人对待梅雨的心态似乎远比今天的我们洒脱得多。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一些诗词对梅雨更有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人们对黄梅天并不讨厌,反而以一种喜悦的心情来欢迎它的到来。如: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蘋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宋·谢逸《千秋岁》)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宋·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雨细梅黄,去年双燕还归。多少繁红,尽随蝶舞莺飞。(宋·赵彦端《新荷叶》)

    梅黄金重,雨细丝轻,园林雾烟如织。殿阁风微,帘外燕喧莺寂。(宋·无名氏《声声慢》)

    被古代文人称为“贺梅子”的宋代词人贺铸,以他《青玉案·横塘路》中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享誉天下。且听,要问我的痴痴愁情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城飞舞的柳絮,还有那江南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的迷蒙细雨。贺铸的词连设三喻,是一种复合的景色。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飞动的絮。雨,是梅子黄熟时节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雨。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多美的意境!而这也正是梅雨的气候特征和美学意义。 

    梅雨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雨期长,雨量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柳宗元曾写过一首《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唐诗宋词的一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如:

    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宋·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宋·戴复古《游张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宋·张九成《雨》)

    我们还能从古人的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梅雨,因“梅”得名。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梅子、酸梅。记得小时候,还吃过新鲜的青梅,又酸又涩,难以入口。现在梅子鲜食者少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们爱吃的话梅。有古诗曰: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宋·范成大《喜睛》)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金·段克己《诉衷情·初夏》)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故人们又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宋代梅尧臣的《梅雨》写出了这个特点:“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雨季节气温已经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衣物易长霉。诗中的“润气”讲的就是潮气、湿气,“醭”讲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斑。“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实在是写的太形象逼真了,甭说在农村,就是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城里老房子中,梅雨天也可见到这种景象。古人诗词中也写出了梅雨天给农民带来的劳作艰难。宋代的范成大写过一首诗,道尽了农夫的怨恨:“梅霖倾斜九河翻, 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对农民来讲,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雨水多了身上湿、水田水寒易得病。南宋曾几也写过一首《悯雨》:“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诗人关心农业生产,写的很有感情。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B5/CE/CE.jpg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B5/E0/E0.jpg
 

    读古人的“梅雨诗”,不由使人咀嚼再三,玩味无穷,赞叹不已。这不能不说到,古代诗人对生活的善于细致地体察有甚于今人。除了细致地描写正常梅雨期梅雨的迹象,还对非正常梅雨期也做了描写。如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这里的南京,指四川成都。因唐代安史之乱时,曾定成都为南京。犀浦是属成都府的一个县。所以此说的黄梅不在江南,故梅子在四月就先于江南而熟了。还有的说法为“早梅雨”,犀浦的梅雨比正常的梅雨季节要早一个月左右。至于雨水之旺盛,则和江南一致。再如对“空梅”天气的描写也极为正确生动,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首诗讲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天气。这种现象属于“干黄梅”,也有称“枯梅年”的。指梅雨季节雨水特少,高温比往年来得早,而且持续时间长。

    至于讲到古人对梅雨天心态为何比今人洒脱,以我浅陋之见,喜欢梅雨天的心态不外乎这三种原因吧。其一,中国古代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要求远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黄梅天这种不宜出门耕作的天气,反而感觉轻松休闲。观赏雨景,品尝梅子,其乐融融。这种感觉我在当年的黑龙江农村时也有。今天的人们已很少有“闲窗听雨”的雅兴了,上下班上下学赶路是极讨厌梅雨天的。何况梅子这种酸涩难食的水果今天已难以为人们接受了,除了加工成话梅还有女性喜欢。其二,当时的生态环境远比今日好,尤其在农村。你看,楝花清香、高柳乱蝉、鱼动新荷、蝶舞莺飞、蛙闹燕喧,何等美妙的环境!这样的天地广阔、绿被覆盖、空气流畅的感受,非我们今天所能体验得到的了。其三,不能不说的就是一些诗人词客远离黎民百姓的缘故。他们笔下的梅雨景象未必真实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小园台榭、园林殿阁毕竟离老百姓很远。

    “杜陵诗卷是图经”,透过唐诗宋词,我们窥见了浸淫在梅雨中的一幅古今风情图卷。在梅雨天读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博文推荐链接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而今几人懂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推荐)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梅雨诗词赏析  (敏思博客首页“文学”栏目推荐)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梅雨诗词赏析》  (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后记:博友渤海朗夫为我的这篇文章作诗一首,摘录如下,以示感谢。我在其文后留言道:“浦江客小小一篇文章,竟引来朗夫博主诗兴大发,不胜荣幸。《廖园词选》说贺铸《青玉案》“言幽居肠断,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共此旦晚,无非写其境之郁勃岑寂耳。”倒是点出了梅雨的美学意义所在。朗夫诗得其魂也。”

 

难得知时雨-读浦江客《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有感——渤海朗夫作

  浦江挥洒雨缠缠,诗言未尽意绵绵。骚肠已枯需酒润,坐看虚指梅子肥。北地无春忽逢雨,文士急搜黄梅咏。滴滴珠珠吹细落,仿佛秋娘对人言。溅溅恼人睡不成,梦里依稀醉翁城。人间天上皆如此,枕卧窗前听雨声。年年代代知时来,和月随风入心怀。清霖总可逼暑气,留得佳诗美句开。多情自古皆墨客,好雨只为黄梅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张嘉林画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