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酒杏花村:清明风俗的娱乐性

(2010-04-01 08:34:49)
标签:

文化

随笔

诗歌

随笔/感悟

读书

清明

节俗

文学/原创

闲情逸致

分类: 随笔杂谈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9/B8/DB/DB.jpg

杜牧《清明》写意图   (摘自网络)

 

感谢泪融残妆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目推荐

感谢石彦、静水明月《月明风清圈》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大讲坛·文化圈子]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诗歌·散文]栏目推荐

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栏目推荐

 

寻酒杏花村:清明风俗的娱乐性

 

    好做惊人之语的文坛,最近又冒出一条惊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熟知的唐朝杜牧的《清明》是一首伪诗。有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什么副研究员说:像我们现在所流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违背常理,理由之一是唐代习俗上坟祭祖,应自己拎着酒,而不是到处找酒家喝酒。看后,我倒是产生了疑问。至于此诗是否杜牧创作的,我们不是专家学者,不敢说三道四,妄加评论。但唐代时候的清明节能否找酒家喝酒,以我之见,是不能作为是否“伪诗”依据的。

    由此说到清明节。现在人们想到清明节,感觉好像总是灰色的,因为它是与扫墓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不然,古时的清明节是人们迎接春天的欢乐的节日,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它还是一个人民大众娱乐的节日。据比较一致的考证,从唐朝开始,寒食、休楔、踏青以及扫墓等风俗逐渐融汇到清明节中,并最后定型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见,清明节的传统风俗是丰富多采的,并不只限于扫墓。

    何以如此说呢?有诗为证!

    在唐宋诗中,写清明的作品是举不胜举的。其中,既有“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唐·白居易《寒食》)、“原头簇簇柳与花,行人往来长叹嗟。旧坟新塚累累是,裂钱烧酒何人家?”(宋·张耒《寒食歌》)等描写扫墓情景的诗篇,更有“闻道清明近,春庭向夕阑。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唐·孙逖《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柳中庸《寒食戏赠》)、“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唐·韦应物《寒食》)等反映人们迎接新春欢快娱乐场景的诗篇。
    仅以唐宋时期乃至以后的大量诗歌为例,我们就可以窥见古时清明的一些体育娱乐活动的风俗。如:
    一、踏青
    清明之日,春回大地,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魏晋时期流行的三月三日休楔风俗,就已有踏青春游的含义。京师上下不分皇帝士庶、男女老幼,无不毕出,到水边洗濯祓除,沐浴大好春光。唐代清明,踏青郊游更加流行,甚至太学放假三日以踏青郊游。《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游山玩水、怡情悦性的踏青郊游盛况是多么令人兴奋。诗词记载有: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上巳即农历三月三日),细雨带清明。(唐·羊士谔)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苏辙)
    晓色犹笼淡淡烟,花开行过小溪边。人家寒食当晴日,野老春游近午天。(宋·韩淲)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吴惟信)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程颢)
    清明春色三分。湖上行舟,陌上游人。一片花阴,两行柳影十里莎烟。(元·徐再思)
    二、荡秋千
    南北朝时,秋千从后宫传到民间。到唐代时,清明打秋千已十分盛行。隋唐时期,秋千主要流行于北方,南宋时传到江南,明朝蔚成风俗。荡秋千在封建时代是女子大胆显示美感和游乐交往的重要方式。你看,荡秋千的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秋千之戏盛行于唐宋民间,秋千佳人也成为文人诗词中常见的美好意象。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韦庄)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柳中庸)
    处处秋千竞男女,年年寒食乱风花。(宋·张耒)
    寒食年年好,今年迥不同。秋千与花影,并在月明中。(金·元好问)
    丽人春风三月天。准备西园赏禁烟。院宇立秋千。桃花喷火,杨柳绿如烟。(元·杨果)
    辜负了禁烟。冷落了秋千。春光去也怎留恋?听莺啼燕喧,红馥馥落尽桃花片。(元·王元鼎)
    三、蹴鞠
    蹴鞠被称作中国古代足球,汉代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民间也有这项活动,刘向《新序》曾提到“寒食塌蹴鞠”。至唐代,蹴鞠成为清明节举行的一项娱乐活动。球的制作工艺改进了,比赛花样也多了,可以集体比赛,也可两人对踢。唐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描绘了当时的热闹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在唐宋诗中随处可见这种景象。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唐·韦应物)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唐·韦应物)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王建)
    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宋·陆游)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宋·陆游)
       
        
    四、放风筝
    在中国,放风筝这一游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在清明前后进行。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多洒脱,祭扫完毕男女老少一时兴起竞放风筝,野地开阔风爽,众人“引线乘风为戏”,“鸢首以竹为笛”,天空中纸鸢飞舞,筝鸣声声,一幅众乐融融的景象。古诗中有:
    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惟渐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宋·宋伯仁)
    江南江北纸鹞齐,线长线短迥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牛弄笛儿。(明·徐渭)
    五、拔河
    拔河的风俗起源于先秦,至唐朝发展为拔河比赛,并放在春天二、三月举行,清明节达到高潮。当时皇宫里也举行拔河比赛,唐睿宗于景云元年三月“命文武三品以上抛球及分朋拔河。韦巨源、唐休景衰老,随絙踣地,久之不能兴”,惹得睿宗、后妃、公主等仰面大笑。民间此赛更盛。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古用蔑缆,今民则以大麻絙,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持于前,分二朋,两勾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可见,当时拔河比赛风俗之盛。有诗记载:
    今岁好拖钩(即拔河一称),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唐·张锐)
    限于篇幅和能力,不能再一一列举了。我们从古诗中可以解读出,清明节带给当时人们清新和欢快。随着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人们尽情地沐浴着风和日丽的春光,到处呈现出轻松欢快的生活气息。在清明节这个特定的节日里,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宗法观念与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信念交融在一起,庄严肃穆的情感中又流露着欢悦愉快的心情。
    据刚刚看到一篇研究寒食清明节俗的文章,理清了这两个节日的流变路线,对我们了解清明节俗很有帮助。寒食清明风俗约可分为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及宋朝前期、宋、元、明前期、明清几个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每年时间长短不确定,基本选择在隆冬时节;禁火地区主要在山西省范围内;主要内容是家家禁火吃冷食。隋唐五代及北宋初期,寒食节已经演变为国人祭扫之节,届时,民间禁火,皇宫禁烟,士庶展墓,皇家祭陵;“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同时寒食节也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活动内容由以往单纯禁火冷食,发展为扫墓、插柳、踏青、秋千、蹴鞠、斗鸡、馈宴等十多项节日活动内容。到了宋、辽、金、元及明代前期,寒食节增加了一些高雅内容,如皇家组织赋诗、官府组织赏花,主要项目由唐代的展墓逐渐转化为娱乐活动,内容又增加了斗百草、施钩、抛堶、风筝等。到了明代中期,寒食节原先传统的插柳、踏青、赏花、蹴鞠、赐火已不再流行,秋千、斗鸡、风筝等也没有了唐宋时壮观的场面,而民间扫墓、官府祭坛和皇家祭陵等盛况空前;这三项风俗渐渐脱离“寒食节”,才成为近代乃至当代“清明节”的主题。据介绍,直至今天,山西介休绵山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传统习俗。清明时节,绵山一带的人们纷纷上绵山祭扫介子推,同时也植树、踏青、墓前栽柳、打秋千、放风筝、拔河。从诸方面看,可以得知唐代杜牧的《清明》并非描写祭祖上坟的情景,而是人们踏青娱乐的场景,当然寻找酒家喝酒便在情理之中。
    清明节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节仪式。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都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今天,在清明节这个迎接春回大地的节日里,人们将恰当适度地表达对先人的悼念和尊敬,更加激发对今天生活和时代的热爱。
 
 
 
 
博文推荐链接
清明节祭祖之外尚有娱乐性的另一面  (新浪草根名博“衣食住行”)
清明风俗的娱乐性 月明风清  (新浪草根名博“草根大讲坛·文化圈子推荐”) 
寻酒杏花村:清明风俗的娱乐性  (新华博客“诗歌·散文”)

《寻酒杏花村:清明风俗的娱乐性》  (文学博客网)

寻酒杏花村:清明风俗的娱乐性  (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