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呼吁中国电影回归现实关怀

(2010-02-14 15:55:58)
标签:

杂谈

“这样一个丰富、复杂、变革、发展的社会,却被如今的中国电影人严重地忽视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说。

  日前在第一届“中国影协杯”电影文学论坛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呼唤中国电影回归关怀现实的怀抱。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中国电影人认识现实的能力逐年弱化和钝化,描绘现实的能力肤浅化和片面化,中国电影的精神已经接近虚无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说。


电影不应该仅仅是商品

  毋庸置疑的是,自2003年迄今,中国电影迅速踏上了产业化的快车道,伴随着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电影市场的日渐兴旺,2009年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内地电影票房超过60亿元!

  然而反观这六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明显看到这样的现象:泛娱乐化、票房第一、“明星”至上、话题炒作、“山寨”风肆虐……

  “我们的电影过分强调商业化、市场化,把媚俗当成大众化,把生理快感当成美感,把搞笑当成喜剧,过分迎合票房,创作出很多低级趣味的商品。”电影评论家王人殷说。

  “电影是一门艺术,绝不只是商品。”电影编剧张挺说,电影是用影像来记录生活的瞬间、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它比文学更直接地展现了生活的本质。


面对伟大的时代中国电影近乎失语

  伟大的电影蕴含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涌现出了一批反思现实的作品,比如《牧马人》《巴山夜雨》《人生》等等,“这个时期不管是电影和文学,几乎在同一个节律上跳动,同时引起社会反响,这个时期电影与文学合流,对当下社会现实高度介入。”张挺说。

  张挺说,“看看我们电影市场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孔子》《风云2》《花木兰》《锦衣卫》《刺陵》……要么是历史题材的改编演绎,要么是虚构魔幻,回望整个2009年度电影市场,根本难觅一部关注现实题材的影片。”

  “面对如今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电影基本上都‘失语’了。”柳建伟无不惋惜地表示,“中国电影人长达十年不怎么关注现实和表现现实,他们错失了与中国经济社会一同发展进步的重大机遇。”


呼唤现实主义的回归

  那么,决定一部电影的现实品格是什么?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挺表示,电影的现实品格,是重新把这个民族引导到有价值的自我认识上,使电影介入目前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代言者。

  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总监韩志君认为,要找到这样一条现实主义的回归路并不平坦。“我们今天的观众,已经和过去的完全不同。他们拥有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开阔眼界,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多元发展,当今中国电影的现实之路,应该把镜头对准这批主流观众的历史体验与现实体验。”

            (白瀛 查云帆)

        新华社北京2月2日专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