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员考核国学为何公众不认同

(2009-10-26 12:02:12)
标签:

杂谈

文化

读书

随笔/感悟

知识/探索

民生

人文/历史

随笔

分类: 阅报随话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1/CF/1F/1F.jpg

官员考核国学漫画  (文章图片均摘自网络)  

 

感谢弱水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越楚在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博客报道]栏目推荐

 

官员考核国学为何公众不认同

——阅报随话(57)

 

    这是一条引发众说纷纭的报道。   

    据10月21日《成都商报》报道:今年年底,成都市温江区全区干部的年终考评材料里将首次增加一个全新的内容——国学学习情况。昨日,温江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了这一消息。据悉,学习“子曰、诗云”的古代文章,今年成为温江全区每个干部的一项特别的政治任务。

    看到这则报道,我注意浏览了网上有关的报道和争论。官员考核国学的做法引起争议的热点在于:一是官员要不要学国学?二是官员学国学要不要考核?

    关于官员要不要学国学,温江区的有关组织者认为,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譬如民本思想、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等等,对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例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对机关干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很有启示。他们还认为,学国学就相当于一项“脑袋洗礼工程”,尤其是年轻干部要补课。比如,年轻人说话做事就不应太冲动,应该顾及别人的自尊问题,慎思,谨行,增强人文底蕴。听组织者介绍,学习国学之后,干部们待人接物更有礼貌,更遵守工作纪律。尤其是一些信访干部,学了国学之后,讲究“温良恭俭让”,接待信访群众的态度比以前好多了,注意循循善诱,从对方的角度解决问题,群众自然就满意了。有个老上访户来访,信访干部引用了《岳阳楼记》中的几句话,承诺对他的事情进行解决,并开车顺路送他回家。老上访户感动地说:“看来你还是一个读书人嘛。”群众的点评让干部们很有成就感。

    对官员学国学反对者众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他认为,提倡国学,要是为了拯救传统文化,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为了重振传统,用经学强国,就比较可笑了。在21世纪的今天重建儒学的独尊地位,把儒学尊为国教,靠儒学或者国学重振国威,治国平天下,那可就离谱了。我们的官员中的很多人,的确对国学有功利的期待。至少,在某些官员眼里,国学的某些成分,可以帮他们做好官,可以从中学会很多治人治国之术;也可以让下属学会怎样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分。但如果真的迷进了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国学,忘记了我们身处的时代,在上者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君,在下者毕恭毕敬权当自己是臣,就难免走火入魔了。

    我认为,今天我们讲的“国学”是20世纪初在我国提倡的一门学问,曾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内涵与外延的解释也不尽同。狭义的国学主要指“六艺之学”,也就是经学。广义的国学指“国故学”,即有别于西学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就研究的内容来说,狭义的国学对象是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作等,广义的国学对象是包括经、史、子、集四部。由此看来,国学是一门非常精深的学问,并非是人人可以掌握的通俗知识,今天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所谓国学只是国学的皮毛而已。所以,我赞成将所谓的“国学”提法改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典籍为好。(习近平今年在中央党校的讲话《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就是这种提法)但在民间,人们为图方便说顺嘴了,但说“国学”也无妨。

    同时,我认为,中国的各级领导干部读一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典籍很有必要。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领导干部可以通过研读经典,吸收前人在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陶冶情操、增加才情,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至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糟粕,这是需要切实认真加以对待的。我们注意到温江区的组织者对古书中带有封建愚昧思想的内容进行了筛选,选编的诸多文章全是选段。这说明温江区对“国学”的态度还是非常认真的,应该予以肯定。对这一点,张鸣教授也说:“今天如果人们学点传统的东西,读读论语、孟子,念念唐诗宋词,尤其是跟自家孩子一起读,是个好事。总比闲来无事打麻将、赌博强上百倍。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可以陶冶性情,也可以益人心智。”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1/CF/20/20.jpg

成都市温江区干部在进行国学经典辅导

 

    至于官员学国学要不要考核,看来媒体和网民意见基本一致:大可不必。

    我们听听温江区组织者是怎样设计的。今年是普及,明年还将进一步深化。今年年底将对学国学活动进行考核,表彰。具体考核办法包括“一看二听三问”:看,包括看学习心得、学习计划、活动方案和情况等材料;听,要听本人讲解和汇报;问,就是问干部所在工作领域结合国学学习的情况,不只是简单地看指标。最关键的是看实际工作的效果,是否增加了和谐。看来,组织者设计方案非常周到,而且效果还很明显,因为要考核,把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再听听媒体上一些反对意见,如有的讲:国内近年貌似如火如荼的国学复兴热潮,实际上掺杂了不少形式主义的“假把式”。如今政府在干部中也开始搞什么“国学考核”,并冠以“政治任务”,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到底是在有意炒作,还是政绩工程?再如有的讲:组织部门提倡干部读一点国学经典,并无不妥。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办一点讲座,为了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搞一点心得展览、演讲比赛,都是好办法。然而,一旦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甚至与奖金升迁挂钩,弄成贯穿全年的轰轰烈烈的学国学运动,必然会变味。

    我同意以上的意见。“国学”作为干部学习内容并无不妥,适当组织一些交流、知识竞赛也是可以的。但如此大张旗鼓并列入年终考核,作为衡量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项内容,确实有形式主义作秀之嫌。同时,根据《公务员条例》,对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训练和管理训练,除政治教育外,主要是行政管理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等。我们哪个地区和部门可以讲以上规定的知识培训已经完全掌握了,不必再继续学习了,可以用“国学”等其他内容来替代了?再说,对公务员的考核,按规定是按各类干部胜任现职所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主要看干部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绩效,不是看会念两首古诗,会哼几句辞赋?

    官员考核国学为何公众不认同?我看关键在于当下官场与百姓隔阂太深。现在老百姓看到官员们关心的事情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格格不入,是难免会生气的。从表面上看,官员们学国学并无不妥,从实质上看,官员们的这一做法还是脱离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国学”还是要学的,经典还是要读的,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官员们通过研读经典,不是会背几首诗词,会哼几句辞赋,主要还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以“利民为本”为工作宗旨。

 

 

 

推荐博文链接

官员考核国学为何公众不认同  (新浪草根名博)(新浪文化博客)

组织部考核官员国学是不是瞎折腾 (博客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