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E/60/86/86.jpg
在富丽堂皇的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音乐会
(图片均摘自网络)
感谢弱水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文化消费的门槛为何难以跨越
——阅报随话(53)
去年春天,有幸到北京在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音乐会。事后,在与北京的几位朋友交谈中说到国家大剧院时,他们无不羡慕,因为作为北京人,他们都没有进过大剧院。进而我又想,作为上海人,又有多少人去过上海大剧院呢?我粗略统计一下,我的亲朋好友、小区邻居中几乎都告诉我,从来没有去过大剧院,更别说看音乐会了。这番感慨是看了近日《人民论坛》杂志和《人民日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千人问卷调查”新闻而发的。
这项调查在东、中、西部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广泛展开,除此之外,还针对高端服务行业、工程技术行业、公务员、事业单位、各地高校等做了行业群体调查。另外,还与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新浪网合作,开展了网络调查。其中,在选择阻碍自身“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时,有61.4%的受访者认为“生活压力大,文化消费过于昂贵”是最大障碍。在被问及“一部您想看的电影,在票价不高于多少时,您会接受买票去电影院看?”时,54.3%的受访者选择“30元”,24.1%的受访者选择“50元”,9.4%的受访者选择“80元”,选择高于80元的受访者寥寥。当问及消费品目标价位时,多数受访者的选择亦集中于较低价位。在被问及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期待时,52.5%的受访者表示最希望“电影票、演出票、书价等能再低一些”。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记者还走进济南市的两个普通市民家庭,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日常文化活动。地处闹市的市民反映,文化高档消费太贵,虽然剧院离得近,可我们家里人从没听过音乐会。偏居乡村的市民反映,一年花在文化上的钱——有线电视120元、上网费480元、订报费238元,一共是838元。逛公园太贵,20公里外的百脉泉公园,50元一张门票,只去过两三次。其实,我们也可以对自己做一番调查。如我,一年中的文化消费,除订阅报刊杂志、支付有线电视、宽带上网外,也就是买些书籍了,至于看电影、听音乐会、上博物馆则是屈指可数。其主要原因是时间不宽裕、兴趣不高等,还有就是现在的文化消费价位太高了。随手摘录近期上海演出的一些文艺节目票价来看一下吧。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莱比锡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会票价1800至280元,荷兰飞利浦交响乐团音乐会票价680至180元。另外在上海马戏城演出的国内“时空之旅”大型杂技表演票价800至80元,上海海洋水族馆参观券310至80元。而且买过票子都知道,这些演出的低价位票子是几乎买不到的。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物质产品已经相当丰富了,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很滞后。一份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和文化产品消费形态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看电视、报纸、影碟和光盘、上网、听广播、打牌等。这些活动的消费范围和环境局限性大,消费层次偏低。全家看一场电影要花一两百元,普通老百姓怎么看得起?另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则基本限于看电视、报纸和休闲消遣类书刊。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文化供给比较单一,文化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机构运转困难、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依然困扰着8亿农民。看电视,基本成为广大农民的唯一消遣。上网是城市居民最喜欢的文化生活方式,可是在许多农村地区,只有乡镇才有网吧,农民买得起电脑的比例极低,图书馆和书店就更少了。由此可见,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并不高,大家希望文化消费“过于昂贵”的门槛降下来的意愿非常强烈。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E/60/9A/9A.jpg
农村居民在极为简陋的场地上自娱自乐
城市居民盼望高水准的文艺演出
当然,文化消费“过于昂贵”的门槛难以跨越的状况有着复杂纷繁的原因,依有关文化部门官员和文化专家的分析,其中有两条原因最重要。
一是文化体制要加快改革步伐,文化产业需要轻装上阵。现在我国老百姓文化消费低,跟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有很大关系。体制不放开,社会参与度低,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文化单位现有的沉重负担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一个亮点,是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等等,这是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吸收。国家将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着力扶持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确实,文化体制必须改革,但简单地借鉴和吸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的做法需要慎重。文化产业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些不成功或值得商榷的做法,如只讲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如教育体制、医疗体制乃至公交行业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文化体制改革时予以警惕和避免。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千万不要以“改革”的名义,将国家财政负担和文化企业负担转嫁给社会,损害了文化企业职工和消费者的利益。这样,过高昂贵的文化消费门槛非但没有降下来,还有可能变着法儿升上去。
二是要加大文化公共产品投入,公益事业与文化产业“不能都去市场里游泳”。
在这次文化消费倾向调查中,有个结果发人深思。在回答“您认为哪些文化消费场所应当加强建设?”时,73.9%的受访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书店、图书馆、社区讲座场所”建设,超过排名第二的“剧院、音乐厅、娱乐场所”近20个百分点。显然,人们更期待多建设好“身边”的这些公益性文化设施。政府应该提供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和一定数量的免费演出。该转制的要转制,不该转的也不要随便转。对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对于保障文化民生至关重要的文化事业,需要政府持续投入,该“保”就“保”。
把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采取不同的政策,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它的根本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公益性文化事业,则是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二者不能偏废。不能把一切东西都市场化、产业化。如就以上说起的音乐会,既要有高品位高票价的演出,又要有普及版低票价甚至免费的演出。
近年来,不少地方大兴大剧院建设之风,投资额都颇为壮观,北京国家大剧院投资30多亿元,重庆大剧院投资额为15亿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投资11.4亿元,广州歌剧院和武汉琴台大剧院的投资也都在10亿元左右。如果以投入产出计算,这些大剧院的门票价格一定贵得可怕。有人给国家大剧院算过一笔账,以30多亿元的投资、5463个座位计,平均每个座位的造价就是60万元左右,平均每张票价在1000元以上才有望实现投入产出平衡。如此,普通劳动者就不可能走进大剧院。然而,大剧院的投资来自国家,属于公共建筑,本就不应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它还承担着向大众提供文化精神产品等公共服务的功能。近年来,不少地方大剧院就实行了多种惠民措施,包括周末公益专场、特价票、学生票等,让更多的普通人有了艺术熏陶的机会。上海现在每年举办的国际音乐节,每个中外演出团体都要在剧场演出以后,参加一场免费的广场音乐会演出。事实证明,这些文艺团体每次广场演出的效果都远远超过了剧场演出,说明群众懂得欣赏高雅艺术,并欢迎高水准的演出能经常深入平民百姓之中。
如何既考虑公众的利益,把文化消费的门槛降下来,又兼顾文化企业的利益,使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确实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难题。但难题总得解开,现在上至中央,下至文化企业,都在努力探索把产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之道。如此,解决目前过于昂贵的文化消费门槛居高不下的局面应该是有望的。
博文推荐连接
文化消费的门槛为何难以跨越 (新浪草根名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