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感言:民俗的力量是强大的

(2009-01-29 11:34:36)
标签:

杂谈

春运

春节

文化

随笔

随笔/感悟

人文/历史

读书

知识/探索

分类: 阅报随话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F/1A/21/21.jpg

 

春节感言:民俗的力量是强大的

——阅报随话(27)

 

  读年初二《解放日报》上介绍的一本新书《话说春节》摘要《春节“沉浮”录》,颇有感触。从中国老百姓对春节传统风俗不屈不饶的执著坚守,可以看到民俗的力量是何等地强大!

    上世纪20、30年代,执政当局曾一度试图将传统节日习俗搬到新的立法系统中去——过公历元旦,不过农历新年。然而,终于没有成功。看看历史曾经走过的道路: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改变传统的正朔,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民国元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这样,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按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在民国初年,政府虽然强力推行新的历法,但也考虑到民众生活的需要,采取调和折中的方式。1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了一项呈文,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这样,由于政治变革的原因,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

    △激进的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过公历元旦。1930年,政府重申:(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12月23日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人们一度以过“革命化”春节的名义,试图取消春节假日,对春节传统习俗进行各种禁止与限制。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F/1A/49/49.jpg

 

    事实上老百姓根本不理会公历元旦,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民国初年,老百姓对阳历新年“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就是“文化大革命”政治高压期间,对春节等传统习俗进行各种禁止与限制,但最终也没有阻止人们欢度春节的热情。

    究其原因,往深层次上讲,是中国节俗文化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节俗文化虽屡屡受到来自外域的各种文化的冲击,但在多方面吸收新鲜养料后,反而更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中国节俗文化还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过春节就是中国文化强劲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往浅层次上讲,是春节内容的合理性和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年”是与古代的历法密切相关的,而历法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农历春节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民俗事象丰富。农历岁首,本来就在孟春正月,它很早就与立春节气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朝以来迎接新年的节俗中,很多都包含着迎接新春的意思。而公历元旦新起,没有任何民俗内涵,老百姓是难以接受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传统节日也逐渐出现复兴趋势。春节作为中国民俗大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在回家过年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着亲情、友情的快乐。春节不仅是居住在祖国的中华子民的共同节日,而且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与社会影响的扩大,欧美、东南亚等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成为当地中华文化的展示日。春节,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娱乐的机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契机。

    由此想到,在中国办事情,要以人为本,顺从民意,也要照顾老百姓的风俗习惯。比如讲,前一段关于国定假期的制定有过很多争论,有人认为春节假期要长一些,要照顾到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风俗习惯。有人认为春节假期不宜过长,要考虑到与国际交往的惯例接轨。同时,即使在城市群众中,不同工种的人们也各有想法。再比如讲,每年春运压力不堪重负,也有人提出春节放长假是一个直接原因,由此提出改变春节放长假的规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要顺从和适应老百姓的春节节俗情节是最大的理由。我们只有在此基点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当然,有时民俗是强大的,也是可怕的,它毕竟刻烙着农业文化的印记,它的落后一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阻碍作用。但对民俗只能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当年是有过教训的。民国政府取消阴历新年,一度雷厉风行。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不过这种做法,一二年后即消失,人们照旧过自己的春节,当局也无可奈何。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间又可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所以民国时期直接将农历岁首称为春节,符合传统节日的内在性质,人们易于接受。

    现在,国家对节假日的调整是中央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和人民生活均有重大意义。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传统节日和风俗,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宝贵记忆,是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与传统保持联系的纽带。忘记节日,就是遗弃传统文化;不尊重传统文化,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根本,也是不尊重人民群众。所以,对春节、对长假问题不能只从每个人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意尤其是农民群众的角度去想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