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存的诗人黄成发在悼念罹难的诗友们
他们都随诗仙去了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李白《古风》句)
汶川大地震,给了国人太多的悲伤。当我们慢慢地对死亡不再过于惊诧时,还是有一个消息让我痛心不已。
据《新民晚报》5月30日报道: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三楼大会议室,有60多名诗歌爱好者正在参加“禹风诗社”工作会议。转瞬间地震发生,济济一堂的会场里的所有人,一下子被倒下的大山深埋……
可能是我热爱诗歌的缘故,可能是我也经常与自己所在地区的群众诗社接触的缘故,看到这个消息,不由让我“以手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句)
这真是中国诗歌界的一大悲剧!羌族文化的一大损失!
北川是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自古有“神禹故里”之称。远在上古时代,这里就是我国羌民族生息、繁衍的中心地区。1994年春,北川县城里的一批离退休老干部自发组成了传承大禹精神的“禹风诗社”,将全县一批热爱诗歌创作的干部、职工、学生和农民聚集在一起。诗社社员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后来的108人,这样的群众文化社团对一个县来说,已是颇具规模了。每个诗社社员对诗歌创作积极踊跃,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要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北川各族人民的喜悦心情,歌颂北川的发展新貌,展现山寨群众奋进向上的精神。诗社成立时,贺敬之、魏巍等前辈诗人都为诗社题过词。“禹风诗社”的羌族诗人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并将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在北川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这样的文化追求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选登两首诗作:
阿妹假装不晓得
熊佑明
新修房子阶檐窄,来了两个筏子客;
走拢就把眼睛斜,阿妹年轻不晓得。
新修房子阶檐窄,来了两个挑子客;
看你眼睛怎么斜,阿妹假装不晓得。
太阳落坡往下栽,神正不怕香炉歪,
阿妹是把青铜锁,不是阿哥开不开。
羌 寨 行
刘宗映
流水潺潺轻风吹,梨花飘落柳絮飞,紫燕呢喃叩心扉,春潮急。
咂酒满坛坛中兑,欢迎宾客共举杯,酒不醉人人自醉,红霞绯。
羌笛悠悠皮鼓擂,锅庄腰鼓彩带挥,条条肥羊火上烤,香又脆。
篝火熊熊同月辉,羌女一曲情悠悠,山美水美人更美,不思归。
呜呼哀哉!惜乎这些诗人如今都已经不在了。
那天地震过后,因病没有出席当天的会议的“禹风诗社”诗刊主编黄成发,疯一般地照着诗社花名册逐一打电话问平安。但他至少66个电话打出去,却至今仍未联系上。这66位诗友的最终结局应当不是已确定遇难就是失踪,不太可能再会有其他情况了,这其中包括尹昌贵社长和以上两位诗人。诗社的社员减少了三分之二,14年来积累了许多乡寨诗人创作成果的文字资料现在都埋进废墟之中了……
四川是一片浸润着诗性浪漫主义的神奇土地,它是李白的故乡。李白五岁移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在四川整整居住了二十年。,是巴山蜀水哺育了他。李白所热爱和歌颂的,往往是高峻和奇特的山峦,奇丽和惊险的江河,以及笼罩着某种神话色彩的奇异境界。李白的诗歌,无不脱胎于四川的“六龙回日之高标”、“冲波逆折之回川”。同样,也是这片神气的土地,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灿若明星般的诗人。杜甫、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游、黄庭坚、张大千、郭沫若等著名诗人,辉耀着这片神奇浪漫的土地。当然,更多的如“禹风诗社”的民间诗人也活跃在四川的诗坛上,他们继承弘扬了李白浪漫奔放、杜甫沉郁顿挫、苏轼恣逸雄放的诗风,又融入了羌族民风和新时代的诗风,为四川的诗歌创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这66位羌寨诗人都随诗仙去了。岂不令人扼腕叹息,悲恸欲绝!我们多么希望幸存诗友打出的手机号码能够奇迹般地响起,我们多么希望北川大地上能够再次响起他们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声……
魂兮归来,羌寨诗人!
相关文章
大山掩埋66位羌寨诗人最后的悲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