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祭在琐琐屑事的绵绵思念里

(2008-04-04 19:13:18)
标签:

随笔

人文/历史

文学/原创

随笔/感悟

散文

生活

感悟随笔

文化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心祭在琐琐屑事的绵绵思念里
 
    清明节的主要形式是祭扫。
    祭扫的魂是心祭。
    心祭是一种缠绵在琐屑家事里追魂摄魄的无穷思念。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唱尽了清明时节怀念已故亲人的凄神憾魄之感。是啊,无论你在野外伫立在寒风凄凄的墓地,还是在家中凝望遗像遗物,这时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留在心灵深处的印痕大多只是日常生活中亲人的音容笑貌、琐事絮谈了。
    古代文人曾写过无数的祭文,但大多数祭文只着重叙述逝者的功业,作者的无泪之哭,不哀之嚎,常让人感到浮而不实,夸而不信,缺乏一种感人的力量。真正能打动人心、流传于世的祭文,却是一些叙述个人家常琐事而又感情至深的祭文。如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祭文”,就是这样的文章。
    韩愈的《祭十二郎》追叙了他与侄子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从自己幼年丧父到叔侄相依为命,从漂泊天涯到未老先衰,从病情揣测到沉痛自责,从后事安排到吊慰家属, 虽多记生活琐事,但字里行间融注了深厚的感情,凄楚动人。
    苏轼在他的《泷岗阡表》中,曾记叙了亡父的的“两叹”。第一声“叹”,追忆了父亲努力替死刑犯寻求活路而找不到时的沉痛心情。第二声“叹”,记叙了父亲对儿辈后人的遗训与教诲。从小处着手,展示了父亲处世为人的高风亮节。
    “三祭”中最感人的祭文当数袁枚的《祭妹文》。袁枚的三妹素文,婚姻很不幸。后来回到母家“侍母倚兄”,长斋度日,终于忧挹而亡,死时年仅四十。文章追溯了与三妹的生前相处。从儿时嬉戏、书房共读,到归家后“侍母倚兄”,直至生离死别。种种琐事,极写他们兄妹间的手足情深。
    “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
    “我二十岁去广东,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
    “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的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悲恸之情,无尽哀思,都在种种琐事之中!
    除了“三祭”,还有一些祭文也是写的极好的,如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即使在妻子去世10年以后也未消淡。他在祭文中追忆了那些细碎的往事,看似平淡,却字字流淌着这对夫妻相敬相爱的真情。有时只一个眼神,几句叮咛,便让人心领神会了。最使东坡难忘的在凤翔的四年,那是他创业时期,能与自己共度艰难的就唯有妻子了。“有所为于外”之后归来,妻子总是问寒嘘暖,乐知其详;每次外出,妻子总是反覆叮咛复述公公往日的嘱咐;看见东坡的来客,妻子总是“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令东坡惊异的是,妻子的识见是那么卓绝,观察那么敏锐。其实,像办事谨重、交友须慎这些简单的道理,苏轼焉能不懂?但他总是细心地领会,认真地听取,因为他知道那里包含的正是妻子浓浓的爱啊! 
 
 
    近代不少文人也都写过追念亲人的祭文,一部《父爱如山  母爱如水》汇集了近百篇感人至深的优秀散文。同样,琐琐屑事的追忆最感人。胡适幼年丧父,其母23岁时就守寡,承担起操持家庭和抚育子女的重担。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里通过自己童年九年中的几件小事,委婉平实记叙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其中有一件事,让胡适永铭心间,也让读者深深感动。有一次,胡适害了一年多的眼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母亲心里非常着急,后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巴金的《怀念萧珊》堪称现代祭文典范。巴老用浸透着血和泪的情愫,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委婉、细腻、深沉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妻子在生前的最后几年里与自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难忘生活。
    ——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我记得有一天到了平常下班的时间,我们没有受到留难,回到家里她比较高兴,到厨房去烧菜。我翻看当天的报纸,在第三版上看到了一篇批判巴金的文章,真是当头一棒!我看里两三行,连忙把报纸藏起来,我害怕让她看见。她端着烧好的菜出来,脸上还带着笑容,吃饭时她有说有笑。饭后她要看报纸,我企图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别处。但是没有用,她找到了报纸。她的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这一夜她再没有讲话,早早地进了房间。我后来发现她躺在床上小声哭着。一个宁静的夜晚给破坏了。
    回忆苦难岁月里每一个日子,无时无处不浸透着老人凄切深挚的悼念之情,给了我们心灵上强烈的震撼。同样,我们看那些在艰难日子里相濡以沫的学者夫妇的悼念文章,一个个普通而又难忘的琐碎小事,都浸透着血和泪的倾诉,给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们在难以忘怀的震撼之后有一个深深的思考。
    “一丝柳,一寸柔情。”读着这样一篇篇事琐思长、语浅情深的祭文,谁能不被它们的温馨怀念所打动?谁能不为作者的凄怆永诀之辞而感动的泪花涔涔?这是挚爱的升华,真情的洋溢,自然蕴含着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琐琐屑事看似平淡,没有重大事件那样使人强烈震撼,荡气回肠。然而,“平淡有思致”,平淡生活中有深厚含蕴,这就是生活的哲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