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叶辛《孽债Ⅱ》问世——阅报随话(4)

(2007-12-27 19:49:59)
标签:

读书

知识/探索

生活记录

艺术赏析

人文/历史

文学/原创

随笔/感悟

情感

分类: 阅报随话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res/1/1/2007-12/14/11/res01_attpic_brief.jpg

(作家叶辛——摘自网络)

 

期待叶辛《孽债Ⅱ》问世

——阅报随话(4)

 

  据《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报道,今年1月1日,叶辛开始动笔写《孽债》的续集,9月19日全部写完。国庆长假七天,他足不出户,将稿子全部顺了一遍。国庆长假后,将40万字的稿子交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大家知道,叶辛的名字,是和《蹉跎岁月》和《孽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 《孽债》,更是让他名声大震。1991年,叶辛在《小说界》发表了长篇小说《孽债》。1992年小说正式出版。1995年春天,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立刻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叶辛说,几乎是电视剧刚播完,他就开始被“写续集”的要求包围了。但是,他迟迟没有动笔。这一搁,就是16年。为什么16年后才动笔写续集?告诉我们的将是怎样一个故事?近日,记者采访了叶辛,请他解谜。

    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在十六年后拿起笔,为《孽债》写续篇?

  答:激励我写作《孽债Ⅱ》的原因有三:其一,《孽债》出版和电视剧播映以后,取得了我想像不到的反响。其二,知识青年们有期待,几乎所有碰到我的知青,都对我说这本书该有个续篇。广大读者和观众有期待,没下过乡、插过队的老少观众,从领导到里弄的老太太,从当年的小孩到不怎么坐在电视机前的忙碌人士,都对我谈过他们被《孽债》吸引的情形。其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找出了比我想到的还要多的理由,希望我把《孽债Ⅱ》写出来。他们的真诚令我感动。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写完书稿以后,婉辞了七八家出版社,直接把书稿交给他们的原因。当然,更主要的是,十几年里,无数长大了的知青子女身上的故事,也给我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我听了他们多少故事啊!

  问:《孽债Ⅱ》是否完全延续了《孽债Ⅰ》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刻画?

  答:《孽债Ⅱ》的人物性格,延续了《孽债Ⅰ》中绝大多数人物的性格。不过笔墨着重放在五个长大了的孩子身上。正如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性格都有所发展一样,五个孩子的性格在他们的恋爱、婚姻、事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示。如果说《孽债Ⅰ》写的是他们融进家庭的故事,那么,《孽债Ⅱ》写的就是他们融入当代社会的故事。   

    问:您怕不怕读者看了小说后说,《孽债Ⅱ》没有超过您的《蹉跎岁月》和《孽债Ⅰ》?

  答:我觉得《孽债Ⅱ》会是好看的,因为我自觉对知青子女一代人还是深有感情的。如果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那我只有认命。不过我还会写下去,写出超越《蹉跎岁月》和《孽债》的作品。   

  问:许多当年当过知青的作家都远离这类题材的写作,您为什么对知青题材情有独钟?

  答:在我的青春岁月中,有整整10年又7个月的时间是在插队落户当知青。栖居黔北的砂锅寨10年的日子,是我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至今,砂锅寨的老乡还会和我通电话,讲一点山寨上的趣事,讲一点他们的烦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恐怕是中外古今的历史上难逢难遇的事件。而我,恰恰又是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这既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命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把这个题材写好了,至少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问:回忆那段岁月,知青生涯对您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正是在那段岁月里,我了解了栖息在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我思考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经常为喜欢我的读者写下这么七个字:岁月蹉跎志犹存。我想,知青生涯对我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所写的儿童文学题材、农村少数民族题材、知青题材,其实都是和我的知青生涯有关。有趣的是,我也曾用你这话题,问过一帮天南地北的知青,他们有的说是“宿命”,有的说是“苦难的标记”,有的说是“悲怆的旗帜”,有的说是“残缺的美丽”,还有的讲是“阵痛”,是“有疤痕的年轮”……哦,太多了。

  问:有人认为当年的一些知青作家现在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了“精神贵族”。

  答:其他知青作家情况我了解不多。不过,我是年年都回贵州去的,每次回去我都要到插队落户的寨子去走一走,进老乡家里坐一坐。今年4月我已经回去过一次,下个月还要去一次。贵州民族学院和贵阳学院两所大学聘我当客座教授,他们让我每个学期去上一堂大课。我说每个学期一次太频繁了,每年一次吧。这样能保证我今后还是年年可以回去一次。插队落户的经历,使得我和土地有了密切的关系,我不想疏远这种关系。对于我来说,青春早已远去,可贵州莽莽苍苍的山林依旧;只有回首的风景,不可能有回头的命运。那么,就让我倍加珍惜命运曾经赐给我的一切吧。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res/1/1/2007-12/14/11/res04_attpic_brief.jpg

 

    【随话】第一次,在我的文章里引用了这么多的原文。不为别的,只为他——叶辛,是我们知青的作家;只为他——叶辛,是亲近读者的作家。上个星期天,我在一个《上海日记》书评会上与叶辛有过一次交流。在书评会上,叶辛也对读者关注的新作《孽债Ⅱ》即将出版发行一事介绍了情况。叶辛是个始终关注知青及知青子女命运的作家。对他们,叶辛的笔端饱蘸着深情。当年,我曾为电视剧《蹉跎岁月》深深感动,至今在我的博客音乐播放器里存放着电视剧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据叶辛自己介绍,《孽债Ⅱ》即将问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影视公司纷纷前来商谈电视剧的制作权,叶辛对他们提出每家公司要交一篇《孽债Ⅱ》的书评。目的无非是让他的这部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完整地传递给广大观众。由此,可以看出叶辛是个很负责任的作家。

    明年,是中国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使得更多的人将重新关注和评价40年前的这场牵动千家万户的运动。现在一些学者包括知青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知青课题和知青题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知青现象的研究,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表述:“通过这个切口,可进入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教育,文革中的动乱和文革后的改革开放,并可将它们串联起来。”对知青课题和知青题材不能回避,要改变当代人不能写当代人的不好传统,有出息的学者和作家,要做当代的司马迁,要做当代的曹雪芹。等我们这一代不在了,下一代人去写,恐怕无论从观点、材料,都不如我们这一代人写的深刻。要有急迫感,要留下一批经得起咀嚼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要有知青文学的一席之地。希望更多的像叶辛一样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更加深入到知青和他们的后代中去,既要写知青名人、知青官员、又要写普通知青,写知青子女。既要写他们的奋斗、成功,又要写他们的平常人生、坎坷道路,甚至堕落变质。知青,这个即将被时代遗忘的群体,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曲折坎坷的命运紧系着共和国的艰难岁月,他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他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我们期待叶辛《孽债Ⅱ》问世,更期待更多更好的知青题材文学作品问世!

 

 

 

 

叶辛:十六年后还了“债”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7-12/14/content_9734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