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瘦西湖读荷

(2007-09-30 18:03:47)
标签:

随笔/感悟

文化

感悟随笔

休闲

旅行

生活

分类: 随笔杂谈
 瘦西湖读荷
                               (文中图片均由浦江客摄自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读荷
 
    一生喜爱杭州西湖,也喜爱扬州瘦西湖。用不太恰当的比喻,西湖若是大家闺秀,雍容、圆润、丰腴。那么,瘦西湖就是小家碧玉,纤秀、苗条、俊俏了。一个“瘦”字,写尽她的丰韵。
    已经记不清来过几次扬州了,总之,来扬州就是先奔着瘦西湖来的。每一次,照例的走过五亭桥,漫步长堤,垂柳拂面;照例的御码头上船,泛舟碧波,穿越虹桥;照例舍舟登岸,依偎小金山,远眺那四桥烟雨。回回如此,却从不厌倦。这回夏日游湖,巧遇瘦西湖荷花展,更给人留下了赏心悦目的难忘印象。
    步入藕香桥西的荷花蒲边,犹如进入瑶池仙境。瘦西湖原本有好几处自然荷花塘,现又增设了一些人工荷花池,再在湖边道路两侧放置了七千余盆缸栽名贵荷花,湖中陆上荷花次第开放,绰约多姿,令人醉于其间。正所谓:“人道瘦湖三月好,六月风光更不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千百年来,荷花是文人墨客争相歌颂的主要花卉,我不知道,它是否在中国十大名花名列前茅?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唐诗人中骆宾王、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宋词人中晏殊、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都写过荷花。但依我浅陋之见,在我所看到过的写荷的诗词和文章中,古文人中把荷花写的最好的有三人。
    第一个是清代著名的“大玩家”——李渔。李渔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草本第三·芙蕖》是描写荷花最全面的一篇文章。
    李渔是一个酷爱荷花的主儿。他自称“予夏季以此为命者”,并称他有四个命根子,荷花这一命根子最重要。只无奈“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只好挖了一个斗大的池塘,栽了几枝荷花以聊慰心愿。李渔之酷爱荷花,有四个理由:
    其一是“可目”。鲜花开放的时间,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之前和之后,都是过了期限而不开放的季节。而荷花从嫩叶出水的那天起,就能“点缀绿波”。到了它的茎和叶出生之后,则“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这样,花尚未开放之时,人们已先享受了它的无穷娴雅的风情。那么,到了它的花蕾形成并开放,后开的又紧接着先开的,从夏天到秋天,它都可以供人欣赏。待到花凋谢之后,它又“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其二是可闻。荷既有“荷叶之清香”,又有“荷花之异馥”,借以避暑而暑热就会消退,借以乘凉而凉气就会产生。
    其三是“可口”。荷的莲子和藕,都可以供人食用,食之满口芳香。
    其四是可用。除了荷的莲子和藕可食用外,就是白露下霜后荷的败叶,也可“摘而藏之”,作“经年裹物之用”。
    所以,李渔赞曰:“是芙蕖(荷花的学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第二个写荷最好的当然是宋代大儒周敦颐。他的那篇流芳百年的《爱莲说》,是荷花人格化最高境界的一篇作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巧妙地借助荷花的两大生长环境——根在“淤泥”和身在“清涟”,借题发挥,以花喻世,歌颂了他理想中的君子形象:“不污”者,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妖”者,喻君子不媚于世。短短的119字的小文,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荷花这一君子形象形神兼美的高尚品格,以致成为千古咏莲的一曲绝唱。
 
 瘦西湖读荷
 
    第三个把荷写的最别有情趣的是李商隐,他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以其凄美的意韵让人一唱三叹。
    读过唐诗的人都知道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原诗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原诗中“枯”字被后人普遍引句作“残”,据我考证,可能出自《红楼梦》。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完牙牌令》中众人逗罢刘姥姥,随着贾母从荇叶渚乘船到藕香榭的水亭子听音乐,宝玉和黛玉、宝钗及迎春姐妹等同船前往。宝玉见河面上破败的荷叶挡路便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边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此处曹雪芹可能系误记,亦可能系故意为之。因“残”字音韵较响亮,且据小说描绘荷叶已破而尚未枯,亦以用“残”字略胜。这一字之改,把一句原本并不起眼的诗句一下子推向了荷花题材诗词的顶峰,成为千古绝句!
    我并非效颦于林黛玉而袭此说于前人,心里实在是喜爱此诗句。遗憾的是,此感受仅停留在想象,并无实地实境的体验。今人尤其是现代城市中人,即使偶尔去乡间也难遇此境。然而,一直追求这种意境:旅宿园亭,静谧中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念着亲人好友,想着蹉跎往事,或者什么也不想,只是呆呆地听着。这是一个领略过悲喜人生的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真切感受,这是一幅冷寂清幽的美丽图画。当然,也有这种解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风烛残年甚至老去,他也会有一种精神“残”响在人世的。
   瘦西湖美,荷花亦美,像荷花一样的人更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