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江客摄于南京秦淮河)
秦淮河夜色的朦胧记忆
入夜,站在文德桥上看秦淮河夜景是最佳的位置。
桥的两边是秦淮河。一边夜色幽幽的,黯黯的水波里闪现着阑珊的灯光,“颇像荒江野渡光景。”①另一边则是灯火辉煌的天地,河边楼台亭阁“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②
每次到南京都是匆匆而游。于是,都是晚上在秦淮河边酒家晚餐,餐毕,众人略带醉意,呼朋唤友闲逛夫子庙夜市。最后,大家不约而同会聚在文德桥上,被秦淮河夜景陶醉了。
此时此刻,游人的心中大概都荡漾着一种隐隐的好奇心吧,正如俞平伯笔下所描述的那样:“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久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
其实,眩晕着我们的正是秦淮河曾经的夜色,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一个“如花的笑”“淡的倩笑”。
桥的南岸,见有一排临河而建的黑瓦白墙的两三层楼房,悠长的照壁古色古香,灯光把波影反射于上,更显得神秘诡异。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楼妓院云集的卖笑场所。靠桥最近的一座楼房,据说是“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的居所——“媚香楼”。此楼至今保存尚好,现已改为茶楼。霓虹灯做成的“媚香楼”三字在夜色中很显眼,吸引了不少游人在此驻足留影。
(浦江客摄于南京秦淮河)
南京历史上曾十一次定都,内秦淮河集中了各种酒楼、茶馆等餐饮场所,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定都南京,大体上承袭唐宋以来的官妓制度,洪武年间仅在南京建官妓十四楼。明中叶以后,妓乐活动更趋繁盛。全国上层淫靡成风,娼肆林立,远及偏州僻邑。秦淮河一带更是夜夜笙歌,处处娼妓。正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的那样:“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西岸边。一带妆楼沿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到了民国时期,当局曾几次取缔歌妓,但也如明代所谓的“禁官不禁商”的政策实施后一样,歌妓现象依然兴盛不止。一九二二年八月间,俞平伯与朱自清相约夜游秦淮河。两人雅兴大发,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写了两篇流传至今的散文佳作。从他们的散文中,可以窥见当时秦淮河歌妓活动的情状。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③
“她们也乘着‘七板子’,她们总是坐在舱前的。舱前点着石油汽灯,光亮眩人眼目:坐在下面的,自然是纤毫毕见了——引诱客人们的力量,也便在此了。”④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⑤
两位大师还不约而同地讲述了歌舫不时前来兜揽生意的情景。朱自清回忆道: 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同时相近的别的船上也似乎有许多眼睛炯炯的向我们船上看着。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了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然而,更有趣更具有文学价值的是这两位大师此时的心理活动的流露。大家知道,这两位大师都是德高望重的正人君子,但面对色情诱惑,虽一再拒绝歌妓们的兜揽,心里还是不平静的。
“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我这时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一,在通俗的意义上,接近妓者总算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二,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我们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两种思想在我心里最为旺盛。她们暂时压倒了我的听歌的盼望,这便成就了我的灰色的拒绝。”⑥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⑦
在大师们的真情告白中,放纵和忍耐,欲望与抑制,情色和正统,堕落与道德在桨声灯影里搏击着。这才是真性情,这才是真男人,这才好看!读着大师真情流露的文章,你不能不佩服三四十年代文学巨匠们深邃优美的文字,不能不和他们一起沉醉在秦淮河那如醉如梦的夜色里。
今天,秦淮河早已没有了“六朝金粉气”,李香君她们一代艺妓已成为哀婉的过去,歌妓们的袅娜歌声也已无从寻觅,当年秦淮河畸形繁华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艺妓才女现象和“士妓相倚”现象,倒是可以研究探讨的,因为没有了这光怪陆离的晕彩,便没有了多姿多态的中国诗坛。
夜深了,人散了,我们也慢慢第离开了秦淮河。每次来都是行色匆匆,好在有大师们的指点,能让人长久地回味着秦淮河夜色的朦胧记忆。
①③④⑥见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②⑤⑦见俞平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