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乞丐·驱百姓·说遮学
将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词语扯在一起做题目,意欲何为?诸位看官,听我慢慢道来。
扔乞丐
这是一则近来在各类媒体上传得纷纷扬扬的报道。仅对Google的粗略统计,就约有近九千篇之多。
据《华商报》报道,陕西宁陕县广货街镇民政干部谌太林,在迎接上级卫生检查时,嫌一名在街上流浪的乞丐碍事,便雇人将这名乞丐用车拉到秦岭山中海拔1400多米的黄花岭(柞水县境内)上遗弃,致使其因饥饿寒冷死亡。
据介绍,6月29日,安康市有关领导来广货街镇检查卫生和安全生产,谌太林看到街道上有一病重的流浪男子,就向主管民政的副镇长请示,这位副镇长说你处理一下。随后,谌太林就雇用了一辆面包车,又找来在镇上补车胎的男子郭云丰,让他和司机将流浪男子扔到柞水县境内。
一位知情人士说,街道上经常会突然出现一些流浪人员,最后才知道都是邻县的民政局晚上悄悄开车将这些人“扔”过来的。对付这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再将他们“扔”回去或者“扔”到其他邻县。
驱百姓
这是一则古代的故事。
南朝齐国废帝萧宝卷喜欢出门游玩,而且还有一个怪癖:不喜欢被人看见。于是,手下人为满足废帝的癖好,便在他出门前的道路上四处驱赶百姓,而且不择手段,甚至草菅人命。萧宝卷大约一个月要出游二十多次,来去又没有固定的地方,担负开路任务的吏司常常担心获罪,只得东行就把百姓往西赶,南行就把百姓往北赶。准备早上出游,夜间就开始驱逐百姓。一时,吏司奔跑驱赶之声,老百姓的呼叫声充满了路途。每次出行,吏司就打鼓踏围,百姓听到鼓声,就开始奔跑。由于时间仓促,许多人连衣服也顾不得披上,甚至赤脚跑出。凡违犯禁令者,一律格杀勿论。
曾任魏兴太守的王敬宾刚死,尚未入殓,家人便被吏司驱跑。等家人返回时,老鼠已将死者的两个眼睛吃光。一次,萧宝卷出游沈公城时,一位妇女正要分娩而没有离开,结果被萧宝卷叫人剖开肚子,看是男孩还是女孩。长秋卿王儇病重,因不能留在家里而死在路边。丹阳尹王志被驱赶急了,狼狈徒步出走,只带了两个门生跟随,躲藏在桥边的酒垆中,直到晚上才回家。萧宝卷一次出游到蒋山定林寺,一和尚不能离开躲藏在草丛中,被士兵抓获。左右护卫韩晖光说:“老僧可怜。”萧宝卷说:“你打猎时见到獐鹿也不射吗?”于是,百箭齐发,射死了老和尚。
——见《南史·废帝东昏侯纪》
说“遮学”
以上两则故事虽年代相隔甚远,形式大为不同,但却貌离神合,其实质都是为了迎合上司而不择手段。这就涉及到了近来有些报端提出的官场“遮学”。
何谓“遮学”,我是煞费苦心进行了一番研究,可没有查到出处,但愿有心人能给个说法。但我想,所谓“遮”,无非是掩盖、遮丑、遮盖、遮羞、遮人眼目等意思吧。那么,所谓“遮学”,无非就是专门研究“遮眼法”的学问吧。据报端解释,所谓官场“遮学”,是指目前少数官员对自认为或上级可能认为不好、不雅、落后的、于己不利的人和物遮掩起来不予示人的一种潜规则。定义有些罗嗦,不够确切,但意思大家都是懂得。从这一点来讲,官场“遮学”名词的创造者功不可没。
正为此“遮学”,粉饰沿街老房子外墙,沿街建筑大洗脸,房前屋后拔庄稼,“遮羞墙”等新闻才得以出现。某大学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而弄虚作假,在荒了很长时间的土地上临时种麦子冒充草坪应付检查。某地煤矿为对付检查,把偷采面打上密闭谎称采空区,检查过后,矿主便擅自下达开工令,打开密闭违规进行开采。某地一高级中学,为应付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每班学生都在90名以上的这所中学,让全校一二年级43个班近4000名学生全部放假,三年级学生分流到一二年级教室内充当一二年级学生,并将多余的课桌和木床藏匿在学校的工地里。更有甚者,某地村干部为掩饰村庄背后数千平方米裸露的山体,竟动用了十多名农民,用了45天,耗费近20多万元,用绿色油漆将山坡喷刷了一遍,伪造了一道茂密森林的绿化带。这类事例简直举不胜举,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曾发生过并还在发生着这类已经见怪不怪的”怪象“。当然,像宁陕县扔乞丐出人命的事例尚属特例,但足以让世人拍案警醒了!
”遮学“之所以盛行,与我们地方领导的政绩“美学”不无关联。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确实,没有安康市有关领导来检查所谓卫生市容,就不会有谌太林扔乞丐一事;没有废帝萧宝卷喜好出游时路上无人的怪癖,就不会有吏司们驱赶百姓的恶行。油然想起一句古语:“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记得当初从黑龙江回到上海,听过一部话剧(剧名记不得了),剧中人评论文革时朗诵过这段诗般的古语,当时听后的印象极深。如此大胆!如此深刻!如此尖锐!简直可用“振聋发聩”来比喻。
东汉初期名将马援的长子马廖在《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里,比喻当权者的爱好引导时尚潮流时,引用了民间流传的两句民谚: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马廖的《疏》被收入东汉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和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这两本著作是古代士子必读之书,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可惜,今天的领导者有几人读过,更不要说记在心上了。
“遮学”一方面遮住了那些看似落后和不雅的人和物,另一方面也遮住了生活与发展的真实。但愿这一次宁陕扔乞丐事件如2003年孙志刚事件一样,引发高层领导关注,从此各地不得再制定什么无乞丐无盲流之类的评比、考核指标了。但愿这次宁陕扔乞丐事件成为清算“遮学”的一次好契机,让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扰民、害民事情有所收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