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40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山西行之八——积淀历史的平遥古城(一)

(2006-10-16 23:03:54)
分类: 行旅记痕
 
    我是丙戌年七月十七日到平遥古城游览的。到平遥古城来有两个地方是不能不看的:一是平遥古县衙,一是日升昌票号,因为它们象征着中国历史上极有价值的一页。
    可能是职业原因,我比同行中其他人更关注古县衙。参观了平遥古城墙后,我们便乘坐电瓶旅游车来到了古城中心衙门街的古县衙。古县衙面积很大,占地约两万六千多平方米。旧建筑基本保存良好,据说是国内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跨进衙门,两边是一长排窑洞式的厢房,系收取赋役钱粮的 “赋役房”。走进正北仪门后,就是衙署的主体建筑——大堂了。堂前的月台、中间的三楹公堂和屏风台及官阁,象征着官府的高贵威严。大堂上的一幅长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政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用词直白古朴,词简意赅,讲的倒是至理名言,值得如今的为官者一读并作为座右铭。(我专门作过一文《平遥古县衙廉政对联品味》以为推介)
    然而,往后一走,疑问便出来了。大堂之后便是二堂。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二堂自成院落,并同内宅等连在一起,两旁还有看门皂吏的住所,古称之为“门子房”。外人有事求见县太爷,须由门子通禀。许多来访者为求方便,常给门子小费,此即为“走门子”一词来源。门子虽然年俸银仅六两银子,但在县衙也算一个肥缺活儿。看到二堂宅门上悬挂着的“天理国法人情”匾额,想着贿赂都在冠冕堂皇的警示标语下进行的这个古今难解问题,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随着众人逐一走过花厅、粮厅、酂候祠、内宅和御花园等处,整个古县衙差不多走遍了。在闲逛之间,我觉得有两处展览值得一看。在二堂简房有一处介绍明清县衙作息制度、知县的丁忧、俸禄、封印等制度的版面,其中详细介绍了清代的“养廉银”制度,对照当今的公务员薪酬制度设计倒蛮有启示。清代官员工薪微薄,一品大员年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年俸银45两,难以维持生计。清雍正二年开始实行“养廉银”制度,即现在所说的“职务补贴”。把全国各地的“火耗”银全部收归国库,由吏部定制按官品级别发放。这样,知县的养廉银达到每年400~2000两,差不多是原先俸银的十倍到几十倍之多。
    另一处便是古时县衙刑具展,它充分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残酷一面。锁囚犯人的刑具有梏桎、三人枷、囚车等,刑罚犯人的刑具有笞杖、夹帮等,至于施行死刑的刑具更是五花八门,惨无人道,有张裂肢体的寸磔,用以绞刑的绞带等。说到惩罚手段还有把犯人关在各类囚车里游街示众,这是现在看来污辱人格最无人道的惩罚。说来也巧,就在这天晚上,我在宾馆看电视新闻,惊奇地看到了山西某地把罪犯挂着牌子押在卡车上游街示众的镜头。看后,我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从古县衙走出,满目是灿烂的阳光,欢乐的人群,自己压抑的心情才稍稍释放一下。接着,大伙又呼朋唤友向喧闹的西大街走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