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恒山上盘旋而行,转过一道几乎是直角的山路往下便到了悬空寺脚下。从恒山主峰天峰岭与翠屏峰之间的金龙峡大桥上眺望内西岩峭壁上的悬空寺,我相信,几乎没有人不由衷惊叹它的奇特和壮观。
远望悬空寺,俨然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斧劈刀削般的悬崖间。只见层层叠叠的殿阁,仅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支撑着,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四周赭黄色的岩石微微倾斜。就像马上要倒塌一样。“噫吁嚱,危乎高哉!”真不可想象,它已经完好无损在此屹立了1500多年。奇迹!真是奇迹!你不能不赞叹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创造力。
我们一行人开始攀登了。原以为此行很艰难,然而顺着山路慢慢向上走倒也不太累。过了佛堂前面的平台后,踏上连接殿宇之间的栈道,大家不约而同地放轻脚步,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向前挪步,生怕吱吱作声的楼板塌陷。来到三官殿,大家才松一口气,开始放开脚步拍起照来。我把住栏杆侧身探头往下俯瞰,真有一种凌空腾飞之感。
一路行来,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非常有趣。回到地面,再望悬空寺,多了些思考。古人能在今人都觉得“不能为之”的地方修筑这样一座寺庙,而且千年不倒。我想:这个奇迹,除了来自宗教崇拜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外,和当年工匠们敢于创新,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也是分不开的。
譬如,悬空寺凌空楼阁底座铺设在叫做“铁扁担”的横木叉梁上,实际上借鉴了类似修筑栈道的办法。同时辅助于立木支撑,以起到平衡和加固作用。现在看来,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柱左右衔接,是依照了现在力学原理。当然,那时的工匠是不懂什么力学理论的,他们凭的是经验和创造能力。再譬如选址,由于建造者熟悉地形,深谙山势,借用了金龙峡内西岩像一口挂起来的大锅的山势,把悬空寺恰好建筑在中间凹下去的地段,既起到了遮挡烈日暴晒的作用,又减少了塞外凛冽大风的侵袭。又譬如,悬空寺建筑格局,既打破了平地寺院突出中轴,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又打破了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建筑格局,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层叠错落,井然有序。
悬空寺堪称世界一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仅此一景,山西就不枉此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