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结构化思维汇报项目,老板给你加薪;“金字塔原理”让沟通汇报清晰有力

(2020-08-21 16:37:35)
分类: 人在江湖
这样汇报项目,老板心甘情愿给你加薪

PM圈子  2020-8-20
文章来源于人神共奋 ,作者人神共奋的李刚
虎嗅2019年度十大作者,36氪2019最受欢迎的专栏作者
我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我上三年级的儿子看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呢?
 一个培训老师给了我答案——结构能力差。 
想一想,还真有道理。我让他写“奈良看小鹿”,他写了半天“地铁怎么坐,怎么去公园,怎么买鹿饼……”,等到开始写小鹿了,他一看字数差不多了,一句“小鹿真可爱啊”,硬生生地结束了全文。
如果你明明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但领导总说你说话缺乏逻辑,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反人类”的表达方式,很可能是缺乏“汇报结构”的训练。

01


来看一个常见的“反人类”式汇报吧:

 

“感谢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感谢CCTV,感谢MTV……,我的汇报还不够全面,还请领导和同事们多提意见……(此处省略三百字)”

这是表现一:不能快速进入主题,不能激发往下听的欲望。

 

“东北的XXX项目,倾注了团队大量精力,尤其是XXX、XXX和XXX(被领导打断:‘说项目,不要说这些没用的’)……,但进展不大,主要是因为客户的想法老是定不下来,他们的所有经费都是一把手‘一言堂’,具体执行的人又都是临时(每一句话的意义都在不停地跳跃)……”

这是表现二:一句话与下一句话之间,关联性弱。

 

“这个客户是XXX部介绍来的,我早说这个项目有问题,现在果然陷进去了(开始进入抱怨模式)……,当然,我不是这个意思啊,大家还是很努力的……” 

这是最重要的表现三:过多的逻辑层次,在不断跑题中兜兜转转。

 

那应该怎么办呢?先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很人类”的表达结构: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从思考的角度讲,单一原因、单一结论是很不科学的;但从表达层面讲,方向单一明确的推论,却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最符合“线性传播”的要求。 

 

下面举一个职场上常见的“项目例行汇报讨论”的例子,应该如何围绕关键点,展开结构。



02

5步准备,7块内容


这是一次拜访客户后的汇报、相当于上学时写的记叙文,不同的是,汇报的重点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

 

比如我们向上司汇报“东北项目进展”时,这两个关键点的选择,就侧重于对事情的分析:

 

关键点一:项目进展不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方的需求迟迟无法确认。

 

关键点二:希望领导能安排客户考察XXX项目,把他们的需求引导、激发出来。

 

明确了这两个关键点,就可以围绕这两个点组织材料、编织内容了。

 

我们准备工作可以分五步展开

第一步:用一两句话,总结出议题、结论、观点等等;

第二步:在草稿上列出这两个关键点,并摆好前后顺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第三步:对这个两个关键点进行展开,包括:证明、补充、具体化……

第四步:把“结论、关键点、关键点展示”这几个元素排好,看看中间需要补充什么,让表达更流畅。

第五步:看看还有什么重大的遗漏,以及逻辑不通的地方。


准备汇报材料不是从头“写”到尾,而是从几个关键点分别往两头“写”,这就是“结构意识”。

充电两小时,就为”通话五分钟“。经过这五步准备后,在这个总长度为5分钟的项目进展汇报中,我们的内容就分成下面七个部分:

 

  1. 开头(新闻报道式开头,发生了什么):上周的大致行程;
  2. 关键点一(结果是什么):项目进展不利……
  3. 关键点一的展开(证据):两次会议都没有结果……客户没有定时间……对方的大领导没有出席会议……;
  4. 两个关键点之间的过渡(小结,引出关键点二):所以,我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客户的疑虑,尽快让他们确认需求……;
  5. 关键点二(行动方案):我有两个想法,希望大家讨论能讨论一下,方案一……;方案二:……;
  6. 关键点二的展开(补充说明):这两个方案各有优缺点……;
  7. 回顾总结(重复最核心的内容):虽然由于客户的原因,项目进展不大,但我们已开始聚集核心问题,这两个方案……

03

保留了上面的七个部分的同时,我们删除了一些分析,包括两类:

 

第一类:与关键点关系不大的信息,包括:客户内部矛盾、团队的努力、项目的其他问题、部门配合的问题。这一类信息,可以在汇报的讨论阶段,见缝插针的说明。

 

第二类:与关键点矛盾的信息,包括:项目自身的缺陷(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他可能的行动方案(比如放弃项目),等等。这一类信息,提出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不如不说。

 

你看,这一点都不难吧。


如何训练结构化思维——学习笔记 
搜狐2019-12-09 09:46诗曼浙江
你是不是认为不擅长沟通是表达能力不行,工作报告做不好是写作能力不行,工作完不成是业务能力不行,然而未必,这种脚疼治脚头痛止痛的方式是不明智的,这些问题是不懂得结构化思维造成的。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层次分明,方向有序,把问题进行纵向拆分和横向归纳推理的立体化思维模式,无结构化思维给人一种凌乱无条理,一团乱麻的感觉。下面我们就跟着李忠秋老师学习一下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简单来讲,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结构,将它拆解成一个个能解决的部分。

方式:金字塔结构图。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b12a16b4494c4032b7397a25071fcd3d.jpeg

最顶端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拆解,再从某个方面进行分析或进一步拆解。

举例:如何能将200毫升的水装进100毫升的杯子?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34462b84a3ae47928bb451111da78374.jpeg

然后针对ABC三种情况,逐个分析得出结论,比如:

从杯子方面分析,可以用两个100毫升的杯子……

从水会流动这方面分析,可以把水冻成冰柱……

从外部坏境来分析,地球有中立,可以把水喝杯子拿到太空中……

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先看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从而实现俯视整个问题,而不再拘泥于细节。

试着把金字塔倒立过来,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一个漏斗形状,信息 漏斗就可以帮我们筛选出有用信息帮我们完成分析问题。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ef052354a72e4d6cacaa62a6983840ef.jpeg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342fba30698a48649486b32e01c6b1f8.jpeg

结论:它是中心思想,是对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往往会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或是出现在「因此、所以、证明了、可以断定」等这类提示结论的词之后,如果对方没有明确表达,可以追问一句所以呢

理由:结论是否有价值,首先要判断结论是不是有理由支撑。理由往往会出现在原因是、鉴于、证据是」等这类词之后。

事实:即依据,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比如是一些数据和公理等。结论和理由可以是主观的,但事实一定得是客观的。

只有最后的事实是可靠的,并且用它来支撑结论和理由的逻辑是通畅的,那么你接受的整个信息才是完整可信的。

举例:下属向你汇报工作:“领导,目前集团旗下电脑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但收益却逐年降低。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电脑市场的竞争太激烈,我们不得不进行低价竞争。所以,利润率逐年递减也是没办法的事。”

结论:公司电脑产品利润率逐年下滑是没办法的事。

理由:因为目前国内电脑市场的竞争太激烈,我们不得不进行低价竞争。

事实:并没有给出能支撑理由的事实。

此时,如果你找到事实数据发现:同样坏境下,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不但提价了,利润还增长了。这时候就可以证明下属的理由是错误的,他并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何用结构化思维归纳整理信息

当拿到需要的大量信息之后,我们需要对信息整理和归纳,人类的大脑一次性接收信息是有限的,而大脑又有自动将某些有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和重组的能力,以便更好的记忆。

方法:MECE五种分类法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32772f275a3a46fda72a76ce80740dc5.jpeg

MECE的定义:各要素之间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

1.二分法:把信息分成A和非A两个部分,比如国内、国外,未婚、已婚……

2.过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对信息进行逐一分类。特别适合用于对项目进展和阶段的汇报上。

3.要素法:比如优秀员工的7种品质、公司的组织架构图等。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特征。

4.公式法: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去分类,比如销售额=单价x数量,这里就把销售额通过公司拆解成了单价和数量。

5.矩阵法:使用两次二分法,比如把工作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4类。

MECE不仅可以对全部信息归纳整理,还能 激发大脑拓展思维。

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提炼信息

提炼信息的目的既是得出结论,常用方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结构。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692cbb804f1241dba7d308cd1358f4d7.jpeg

方法一: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

比如:喜鹊是鸟,喜鹊会飞。乌鸦是鸟,乌鸦会飞。所以结论是凡是鸟都会飞。(只有在穷尽要点时,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找共性的方法:

1.描述性概括,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案例:一位朋友在去年一共做了三类事:

针对线下散客的营销课上,全年吸引了将近一万名受众学习。

针对企业的营销培训,全年走进了100家企业,为企业高管培训营销理念。

针对自己公司的培训,给公司销售人员培训营销技巧。

可以找出共性是「营销培训」。

2.行动性概括:找出事件结果的共性。

案例: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出的结果是「提升了学员对营销的热情」。

日常生活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找共性方法的结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到的最终结论就是「通过营销培训,提升了学员对营销的热情与参与度」。

日常生活中,一个面面俱到的结论可能是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先找到事物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方法二:演绎法

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从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结论是具体事物的性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就是演绎法的应用。

比如: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是,苏格拉底会死。

案例:

如果想跟领导申请甚至加薪,就可以选择演绎的方法。

大前提,你可以罗列出公司最高级岗位的一些要求;

小前提,依据大前提的几个方面,去列举自己符合了这个要求;

结论是,我满足高级条件,可以胜任高级岗位。

注意要点:

1.大前提不能是主观臆测,要尽量引用普世真理或是大家都认可的客观事实。

2.在罗列大前提要素时不要冗长繁多。


如何用结构化思维表达信息

通过以上步骤的分析问题后 开阔 思路,下面就要把你分析的结果对外表达出来,才算真正的完成了结构化思维全过程。

清晰表达四原则:论、证、类、比。

论:结论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和标题。

证:以上统下,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它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直到最后一个层级的内容是客观事实或者数据为止。

类:归类分组,每一组的要点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

比:逻辑递进,每个要点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比如:

我认为这个产品将成为非常成功的产品,可以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原因有3点:

第一,在销售方面,用户数据非常乐观。比如,用户有效产品激活码为3万多个。试用用户的留存率为80%。

第二,在营销方面,市场热情度非常高,由于前提投入大幅度的广告费用,还请了欧巴代言,所以我们的产品搜索指数在一周内也排名在前五,吸引了30多家媒体报道。

第三,在运营方面,这次准备更加充分,上线的活动方案已经准备好,只差执行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研发上再加把劲,帮咱们这个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训练方法:重要的事说三点。

在生活和工作中,任何人问你问题,都可以尝试用三点来回答。首先,要给出一个结论。然后,再给出支撑这个结论的三个理由,理由之间还要符合“论证类比”的原则。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3613ddd1dea34d4189664fe19908c8d6.jpeg

请把上面这张图刻在头脑中,每次你在进行逻辑推演时,就尝试用张图把你的思维过程画出来, 每次分析问题习惯用金字塔推演,从一开始用笔画出来或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让思考形成大脑反射,最终形成每遇到问题脑海中自动呈现金字塔模型,来进行结构化思维。


职场人必备的“金字塔原理”,让你的沟通汇报清晰有力 
搜狐2019-06-07 20:12女人三十加
原创:七棱镜
镜子物语:解决职场人最头疼的问题,没有什么比这样一套好方法更有用了。

前两天,一个在一家公司负责新媒体运营的好友小周向我倒苦水,说他做的“抖音上线半年运营情况汇报”被上司给驳回来了。“我找了很多材料,分析了各种数据,熬了三天夜做出来的东西,却被领导用一句‘条理不清’就给打回来了,我真的头大啊,太痛苦了!”

我对小周的痛苦深表理解。因为身在职场,不是光会做事就行了,我们还必须学会表达。无论是培训、演讲、报告、述职,还是写文章、写总结、写方案,我们总要以各种表达形式,把自己的工作成绩、工作思路展现给别人看。而这是一件令无数职场人深感烦恼的事情。“明明有一肚子东西,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一个人说自己不会写东西,常常会说自己“文笔不好”,但文笔、写作风格这类东西很难改变,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把一份材料交给上司,最常收到的反馈是“要写得再清楚一些”。怎样写清楚?这其实是文字结构方面的问题。而把握文字结构,这是一项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能力。

在这方面,最为经典、实用的方法,当属麦肯锡第一位女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提出的“金字塔原理”。该原理介绍了一种能清晰展现思路的有效方法,能帮我们达到“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的境界,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所有需要思考和沟通的职场人士都能从中受益。

1

职场救星:万能的金字塔原理

要想了解什么是金字塔原理,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对比:

未经组织前的文字:

王总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了。李总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刘总的秘书说,刘总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外地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订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订。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组织后的文字:

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因为这样对王总和李总都更方便,刘总也能参加,并且本周只有这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订。

第二段文字,就是一个简单的金字塔结构。你可以看出,重新组织的语句形成了两个层次,第一句问话是第一层,而后面几个逗号隔开的语句都属于第二层,都是用来回来第一层的问题的。这样的表述明显更加简单明了。

金字塔结构就是这样一种结构。

从纵向来看,最顶端是一种总的观点,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首先表达的观点会使人产生某种疑问,而下一层次的观点将回答这些疑问。

从横向看,是多个观点通过某种逻辑被并列在一起。比如上面第二段文字中用逗号隔开的几个句子,都是作为回答第一层问题的理由而被并列出来。

复杂的金字塔结构会分多个层次,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把握3个必须:

1、文章中任何一个层次的观点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观点的总结概括;

2、每组横向排列的观点必须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

3、每组横向排列的观点必须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织。

我们写文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结构?因为这是对你的受众(包括上司、读者、听众、学员等)来说,最容易理解的结构。对文章阐述的思想做出疑问—回答式反应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没有国籍和民族之分。而大家的思维习惯是先了解主要的、总的观点,然后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观点提供技持的观点。

所以,只要你把自己文章中所有的观点按照金字塔结构来组织,那么不管写什么类型、多大篇幅的材料,都能够让人准确把握你的思想,让你的文章条理清晰、意义明确。

2

搭建框架:归纳推理考验功力

现代职场中,沟通汇报无处不在,即使你知道自己的材料应该以金字塔结构呈现出来,可当你坐下来开始写作时,还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只是大致知道要写什么,但并不清楚具体想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呢?从纵向来说,你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思路;从横向来说,主要用到“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推理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通常比自下而上容易,可以首先尝试。你要首先思考最容易确定的事:整篇文章的主题。然后不要马上开始写。要围绕这个主题再列出几个关键性观点(问题),它们可以做为你文章的几个关键句或小标题。第三步,简要列出对每个关键问题的回答。这是一种“结论先行”的思考方法。

有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还没想清楚,无法构建金字塔的顶部,这时候你可以采取自下而上思考法。主要分3步走:

1、列出所有要点;

2、找到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3、得出结论。

比如:

第一步,你列举了这样一些现象:

1、编辑工作效率低;

2、员工积极性不高;

3、每项编辑工作均使用相同的工序;

4、无法按时完成;

5、员工短缺;

6、加班过多。

第二步,找出因果关系:

1、工序不合理导致工作效率低、无法按时完成;

2、员工短缺导至加班过多,员工积极性不高。

第三步,得出结论(可作为关键句):

1、应改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应适当增加人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员工积极性。

采用自下而上方法,除了寻找要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还要学会用归纳推理,来提炼出具有共性的思想观点。这很考验写作者的功力。比如:下面是对一个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提出的5点意见:

1、有关核算、预算和调查的数据应当更新;

2、现在需要各类员工的常规人事变动数据;

3、应当收集招标中的竞争信息;

4、现有关于市场薪酬水平的信息不够充分;

5、需要有关部门和固定的项目资金的数据。

可以看出,以上思想可以分为两组:认为有关信息不存在(2、3、5);认为有关信息存在,但不充分(1、4)。

这只是初步的归纳。那么,为什么只有这两类问题,而不包括其他问题呢?这两组问题之间又有什共同点?也许是因为,这些问题都表明该系统提供的信息对规划目标没有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概括性思想(结论)应为:目前建立的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对规划目标没有帮助。

找到适当的概括性语句的主要价值,是可以帮助作者发现自己的真实思想,还可以使读者更快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更信任作者的思路。同时,恰当的概括性语句也能够让文章读起来更有趣。

3

横向组织:从混乱到井然有序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就是金字塔结构纵向框架的搭建方法。那么,同一个层次中的素材要怎么组织起来呢?你可以采取演绎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或程度顺序,这4种顺序也是大脑可以用于组织思想的仅有的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对应的思考方式是演绎推理。此种推理通常为三段论形式,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相关的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比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是一个人。因此,苏格拉底会死。当素材较多,推理过程较复杂时,这种组织顺序会显得比较繁索。

时间顺序,也可称为因果顺序,就是按照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当一个过程包括很多步骤时,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无法区分原因和结果,从而导致思路不清。

比如:一名咨询顾问建议某公司采取措施以提高生产效率,在第一阶段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与主要管理人员及监管人员谈话;

2、跟踪并记录交易行为和工作流程;

3、确定所有关键业务环节;

4、分析组织结构;

5、评估业务职能的绩效水平;

6、找出问题和原因。

仔细看就能发现,这些步骤并不完全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用因果顺序梳理一下应该是这样的:

1、确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3)

——与主要人员沟通(1)

——跟踪并记录交易行为和工作流程(2)

2、找出问题和原因(6)

——分析组织结构(4)

——评估业务职能的绩效水平(5)

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你想象的“某事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过程。但这个事物必须被合理地划分成不同的部分。比如一个公司或部门的组织结构图就是这样。

使用结构顺序时要注意两点

一、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

二、所有部分加起来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遗漏。

最后是程度顺序,也叫重要性顺序。就是在具有共同特性的同一组素材中,把最能鲜明表现该特性的素材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比如:设计电信计费系统时,应该注意三点:

1、能够满足外部客户需要;

2、符合内部管理要求;

3、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这样排序,就表明满足客户需求比后面两点更重要。

4

行文重点:写好开头与关键句

当我们确定好金字塔结构的纵向、横向框架内容后,就可以动笔开始写作了。但在写作过程中,还有两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开头和关键句的写法。

我们常常认为,工作报告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在开头部分如何下功夫。其实不然。无论提供什么类型的内容,我们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让其抛开其他思想,专注于你提供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故事是写开头的最佳形式。这个讲故事不是说你要编出什么复杂的情节,还是说你的开头要包含一个故事所具有的四个元素:背景、冲突、疑问、答案。

背景,就是你的开头首先要陈述与文章主题有关且读者会同意的内容。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任何大型医疗服务体系都受到资源日益匮乏的困扰,民营医疗服务体系也不例外。(报告)根据考古发现,在人类历史最早的250万年中,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实用性的石器。(杂志文章)

读者对上面这些表述通常会点头表示同意:“是这样的,那又如何?”或者“是的,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呢?”

顺着读者的这种回应,你就可以引入“冲突”元素。“冲突”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并且必须引发读者的“疑问”。比如,背景是“需要完成某项任务”,冲突是“发生了妨碍完成任务的事”,读者疑问是“我们该怎么做?”或者,背景是“存在某个问题”,冲突是“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案”,疑问是“如何实施解决方案”等等。

答案,就是你要在文章开头部分,针对读者提出的疑问,高度概括地给出解决方案,以引起读者接着展开阅读的兴趣。

除了全篇文章的开头,每个关键部分也应该写一个简短的开头,至少要用承上起下的句子来过渡一下,这样才会使文章更有整体感。

对于关键句,或者叫小标题,我们在写作时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关键句要有思想。金字塔结构中的每一个关键句,都是对其下一层观点的抽象、提炼,应概括其中的思想精华,最好永远不要用“背景”“项目的方法原则”“项目内容”“如何组织计划”“具体收益和效果”之类没有思想的句子。因为这样列出的要点没有传递出任何有效信息,只是向读者塞了一系列无法理解的词汇而已。

综上,金字塔原理就是一种观点置顶、结论先行、按层级有序展开的行文结构,只要你具备一定的素材归纳提炼能力,稍加练习,就可以掌握其中的奥秘。假以时日,它必将成为你提高逻辑性、条理性,提升工作效果和效率的终级神器。

END

七棱镜,资深媒体人,15年原创写作经验,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