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创业创新 |
在希鸥网和仙桃数据谷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领袖峰会投资人圆桌论坛上,十方创投创始合伙人吴曼、赛马资本投资副总裁张明焕、创势资本创始合伙人汤旭东、创园国际资本总监金敏、苏河汇创始人罗钥,在希鸥网创始人兼ceo李志磊的主持下,从投资人的视角,和你聊聊创业投资的那些事儿。
以下是会场实录:
希鸥网创始人兼ceo李志磊:
吴曼总投了很多的项目,据我们所知,优秀创业者身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素质跟特点的。所以,首先每个投资人投三点您认为最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特点。
十方创投创始合伙人吴曼:
大家下午好!我对创业者身上的特质的选择有这么几个标准。
一个是创业者这个人的成熟度,第二是诚信的程度,第三是对这个行业的了解。
十方投的都是产业互联网相关的,我们追求的商业模式是在产业互联网加速创新的过程当中,能够实现单点突破的这种商业模式,将一厘米宽的业务增长点、创新点,能够做到10公里、百公里的深度。
在这个条件下,其实对创始人以及创始团队会有非常高的要求,希望他们无论是从战略思考能力、行业深度覆盖能力、执行力上来说,都有着非常高的高度。
创势资本创始合伙人汤旭东:
我是100%同意吴总投的三点。
创势资本是一家天使投资机构,我们专注的方向跟吴总不太一样,我们主要关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泛娱乐领域,这两个领域占我们投资的80%以上。
我们创势资本比较喜欢的优秀创业者是这样的。
1、个人比较成熟,一般都是在30岁以上创业的,在年龄方面我们会有一定的考虑。
2、不要跨行业创业,不做跟风创业者。
3、创业者本身要搭建一个好的团队。
4、好的创业者应该能够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去进行考虑的。
李志磊:汤总说的第三点是要有一个好的创业团队。
创业如登山,一个人登山可能跑得很快,但是容易迷路,一个团队一起登山,相互帮助才会走得更远。
苏河汇创始人罗钥:
我们投了150多个项目,接触了很多的创业者。我们自己也在创业。我认为优秀创业者应该具备:
1、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他的学习能力。创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完成从零到一,从一到十,从十到一百的过程。
2、有做减法的能力,尤其是这个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减法的能力,其实就是做决策的能力,面对不同诱惑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说No。
3、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的成熟,它除了业务上的成熟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商业上的成熟。
赛马资本投资副总裁张明焕:
我觉得好的创业者都是有共识的,从前面听下来,大家谈的角度也是相似的,同时,有时候去衡量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审视自己。
一个好的创业者应该具备:
1、要有深刻的行业积累,可以在创业中快速拿到你想要资源、人脉。
2、积极的态度。作为一个好的创业者一定是就着问题去想方法、想解决方案的,面对问题是否能够有效的去想,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态度决定高度。
3、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整个企业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更迭是很快的,作为创始人一定要不断的去调整自己的创业方向。
创园国际资本总监金敏:
我们看创业者更多还是指创业团队,首先是核心的创业团队。这个团队的特质跟前面的前辈说的都差不多。创始人在早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强的长期规划的能力。
创业团队刚切入一个行业的时候,会面对非常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刚才罗总说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创业者要在早期做到非常好的规划,并且在后期的执行中抵抗各种诱惑,坚定往前走。
如果创业者一直深耕于他自己的行业,随着他年龄的成长,他手上的资源会非常多,当他进行创业的时候,他就可以立马运用他之前积累到的行业资源,为他的创业来进行服务。这是年龄稍微成熟一点的创业者相对于年轻创业者的一点优势。
我们青睐的创业者有一个特质,他必须要有非常开放的心态,有一种平台类的思维,他可以带着他的团队,用他团队的整个优势来进行创业。
李志磊:
通过刚刚5位嘉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个企业从0到1的时候,应该具备这个行业的资源;在这个企业要快速发展的时候,创始人要根据环境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想问各位的问题是,从2015年的O2O到共享经济,很多人认为创业是有风口可以追的,投资人也认为有风口可以追,请各位聊一聊这样一个创业风口论、投资风口论的观点,你们是否认同。
金敏:
风口这个词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投资界的方向,作为创业的人来说,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叫借势,你得先判断这个市场有没有前景。你虽然借了势,但是能不能成为我们投资的对象?这个势跟我们的风口是不是匹配?
我们一般的投资机构都是做基金的,基金都有年限。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你的这个市场还没有到所谓的风口那里(我们觉得的风口),但是创业者得提前进入,才可以赶上这个风口。创业者你们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判断你要创业的行业前景,和它未来的发展。
张明焕:
我觉得这个风口可以认为是一个行业的趋势。
第一方面我觉得是基金的特点,基金本身是有时间周期的,在一定的年限之内,要创造比较高的回报,一定需要在某些比较流行的行业、领域尽可能创造比较高的回报价值。所以说,大家会比较集中的投入到某个行业、领域。
我们做事情一定是借大势而行的,我觉得这样的话能够更好的让自己、团队得到比较快速的成长和发展。当我们有一个把握到行业趋势的时候,也能够比较快速的积累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罗钥:
我是认可风口论的。
风口说白了就是时候到了,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可能是政策的条件具备了,政策突然有一个利好,可能风口就来了。地利可以说是生产工具的具备,之前手机普及我们才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做一些事。再就是用户的行为习惯,这是人和。
风口来之前,很多行业里的人,是最有可能弯道超车的,对于创新型的创业者来讲,必须要面对传统行业这样一批人带来的压力。
从资本市场上来看,也需要不断制造风口,制造一些概念。上市公司市盈率在比较恒定的基础条件下就需要有风口,让投资人认可他的这种新的模式,认可他更高的市盈率。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他也是风口的助推者。上市公司都认可风口理论了,同样的,上市公司的基金,从PE到VC到天使,大家肯定都会去推这个风口。
汤旭东:
我觉得创业风口跟投资风口,它们俩在时间上不一定完全一致,我做创投时间比较长,做了将近20年,我不太赞同追逐风口的项目,因为这个时候的估值也很高。
同意风口论是没有问题的,给创业者的建议是还是要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情况,这个口是不是适合自己,自己的资源是不是可以跟这个风口结合起来,如果可以,你这时候创业才可以跟风口相契合。
对投资人来说,大家不要一块推这个泡沫,而是要冷静地看待这个风口,在风口里真正的找到有价值的创业者,能给用户带来优秀的产品、产品体验的团队去投资。
吴曼:
前面几位都已经讲述的差不多的,我在这儿并不是在反对风口,我们要正确的看待风口,风口更多的是一种助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无论是独角兽也好,还是一些成功的企业也好,他们的布局完全不是因为风口来了,都是经过了3、5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积累、布局。
商业模式上肯定是要适应风口的,现在都在讲人工智能,你如果不能在你的商业模式、技术储备、技术架构中很好嵌入人工智能的技术,可能这个就会让你的创业机会比同类型的创业公司晚很多。
有一个理论说风口来了猪都可以飞起来,但是现在的市场更加理性,大家切忌不要做风口上的猪。
李志磊:
对,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风停了,才知道谁不会飞,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我们认为创业者应该是追风口的,因为追风口意味着可以顺势而为,意味着创业的速度会更快,但是要明白的是,追风口不意味着说我进入风口了,创业就一定可以成功,如果是这样的话,创业的门槛就太低了。
接下来问一下各位投资人,投资最快的项目,比如说10分钟、10天、半个月,我就投资了他,这是为什么?
吴曼:
我之前投过的一个连续创业者,在第三次创业的时候跟我讲了他的想法,是着重在养老行业,他之前做的两家公司都已经管了新三板了,他第三次创业的时候跟我讲了养老行业里的市场,20分钟我们就一拍即合,我也算是他的种子投资人。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标准,很重要的是我对他的人品、管理能力、战略思考能力有了充分的信任和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会比较容易的达成投资。
所以,很多时候说早期投资者,你首先要找的不是去敲机构投资人的门,而是要找有资源、有信任关系的投资人,去跟他们沟通。如果你能够很容易的说服他们,有了过往的基础之后,这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助力。
汤旭东:
我很反对快速推一个项目的,你跟创始人第一次见面就投了他,我觉得对基金投资人也不是很负责,从实际效果来看,失败率也会增加。
举个案例来讲,在12年我们投了一家公司,是一个创业失败的人,又二次创业的项目。我们投他的时候,他的公司在转型,我们投的时候公司只有3个,账上只有10万块钱,他是非常渴望我们这笔资金的。
但是我们还是做了调研,他是做电商线上直营销和客服的,刚好我也是看这个方向的。当时,他只有一个用户,当时也做了访谈,觉得这个产品确实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价值。
再就是,我们在电商这个领域里可以为他对接很多的客户,我们当时就决定投了这个项目。一个即将倒逼的公司我们投了1000万进去,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有了10亿的估值,已经拿了B轮。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快速决策投一个项目不是我的风格,但是作为创业者来讲,他的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
但是我觉得创业者还是要找到真正的能够看懂你,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投后资源的机构,这样来讲,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李志磊:
这个项目获得了100倍的回报,这100倍回报的项目,汤总说我首先要看得懂,我的资源能够帮得到他,这是两个比较关键的要素。
其实吴曼总没有介绍,十方创投投的项目大概有千倍的回报。
罗钥:
我投的项目都很快,基金投委会也就一天时间,只要能上会的项目,当场就知道能投不能投,这是对我来讲。
对于投委会来讲,时间还是比较长的,要把行业做好,把研究报告做好,我们对投资的要求是严报理念,针对一个项目至少要有10个专门进行电话、面对面的访谈,从第三方拿到一个真实的行业数据的判断,再加上行业尽调的材料。
要说最快的项目,在座的有两个项目算是最快的,志磊算是比较快的。当时是在北京,正好在我们那儿想找一个办公的地方,当时也是很快。再就是时总,时总不算是最快的,但是是最快拿到三轮融资的,我们的第二笔款还没有打完,第三轮就已经开始了。
如果对一个行业比较了解的话,之前对这个行业研究了很久以后,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项目就可以做一个快速的决策,如果对这个行业不了解,就需要按照流程去走。
李志磊:
谢谢罗总,当时拿到20万投资,大概用了30分钟,第一天有一个投资经理跟我们聊了一下,第二天也就是罗总说的投委会,用视频的方式做了一次路演,第二天投了20万。
张明焕:
我主要是在前端负责项目的挖掘、执行。从我的角度去看,我们并没有很快速去决定,我们的投资决策相对还是比较慢的。
我觉得更多取决于在跟大家充分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认同、认可。双方有了更多碰面、交流、碰撞,这样才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归结起来,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达和逻辑,让投资人、投资方比较清晰地理解你在做什么事情。
作为投资方,随着产业和行业的变迁,必然需要对不同行业进行学习、了解。你在介绍自己公司的时候,创始人必须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明白化。
另外,大家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有一个合理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金敏:
现在网上充斥着“30分钟搞定一个投资人”什么的,我觉得那是在决策阶段。
在这之前,你会先接触到我们整个投资团队,你这个行业和我们投资团队专攻的行业非常吻合,也就是我们投资团队对你做行研、背景调查、模式调查上,我们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即使是这样,我们光是跟创业团队和创始人沟通都要沟通很多次。
各位创业者以后来找我的话,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如果你找我的话,这一轮没有成功,你下一轮还可以来找我。
李志磊:
通过刚刚三个问题的交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融资这件事情没有捷径可言,也不要把融资当成创业的目的,融资只是帮助你做企业做大,而不是创业本身的目的。
原创 2017-08-09 李京
希鸥网
本文为希鸥网第五届创业领袖峰会演讲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加载中…